教師節剛過,有幾句話本想節里說,但擔心不合時宜。如今節已過了,就不再避諱,一吐為快吧。
話題涉及師生恩怨。按常規講,師愛護生,生感恩師,師生關系原是人世間最寶貴的一種關系,提起來都讓人羨慕。筆者從教數十年,如今垂垂老矣,最高興的事就是同各年代的學生聚會,要說恩怨,無非是勝過親情吧。
可這些年接觸到一些現象,情況卻大不一樣了。
從網上讀到一位初中生寫的短文,題目挺嚇人,是《我恨你,老師!》這位學生是農民工子女,家境雖清苦,但還過得去。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學校興“補課費”了,起初是一門數學,一個月兩三百元,接著外語、語文等等也都“補”了起來。數百上千元的額外支出使家里的飯桌上再難見魚肉葷腥,而難得打一次“牙祭”,爸媽總是把葷菜往孩子碗里夾,孩子吃得下去嗎?想想自己學習成績還不錯,那就別“補”了吧。可一想到老師在課堂上有意不把內容都講透,成心把一些難點留在“補”課時解決,誰還有那么大的膽子真的去省那筆“補課費”呢?思來想去,不由得就喊出了“老師我恨你!”的呼聲了。
這位學生所講的費用還是正兒八經名正言順的,另有些校外名目繁多花樣百出的有價授課之類,就更非區區兩三百元所能對付得了的啦。怎么辦呢?愿者上鉤吧。
其實,教育界乃至整個社會抵制、反對教師從事“有償家教”的事情,少說也有十多個年頭了。有批評的,有罰款的,有在考核、升等中作為一個項目“一次性否定”的,有因此而當不了模范、評不上特級教師的……措施不能說不多,但就是解決不了問題,甚至還有越演越烈之勢。
原因究竟何在呢?
從學校講,有償家教渙散了教師的精神,增加了學生與家長的負擔,道義上確實是負面的行為。但從表面上看,辦學畢竟沒有直接的壞處。尤其在“素質教育轟轟烈烈,應試教育踏踏實實”的情況下,補課怎么說對學生提高分數也是有利有用的。于是,從教育部門到學校,各級領導或眼開眼閉,或無可奈何,甚至還有公然提倡的。怎么抵制得了呢?
從教師講,有償家教對自己終究不無小補,有利可圖何樂而不為?眼看著同學、朋友買房的買房、購車的購車,若單靠每個月的薪水,何年何月才能如愿以償?看看前些年從“擺圓臺面”開始起家的同行,有的已車、房到手,“功成名就”,誰也不能拿他們怎么樣。既然有例在先,我們為什么就不能“下海”一試,非要“守身如玉”呢?
最后,從家長講,更是有苦難言。說“周瑜打黃蓋”吧,畢竟并非心甘情愿。收入好一些的且不說,像上面提到的那個農民工家庭,支付“補課費”不啻從膀子上剜肉嗎?然而,可憐天下父母心,哪位家長又敢于抵制呢?倘真因此而耽誤孩子一輩子,不要后悔死嗎?
總之,只要“把教育只當成一項產業”,只要“把進校讀書只看作一種物物交換”,只要“不把人才看成是國家社會的而只是父母家庭的私產”……只要這一類的理念陰魂不散,“有價”補課的問題確實是很難根治的。
要告訴孩子們,光“恨”老師是無濟于事的。而且,好的老師,不貪利的老師也大有人在。陶行知先生“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精神畢竟是崇高偉大的,畢竟是每位有良知教師的楷模。
問題是我們的教育制度,我們的教育改革,究竟該如何向前發展?但愿從中央到地方,都能更深入地思考,更有效地予以解決吧。
師生本該無恩怨,讓這些恩恩怨怨早些成為歷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