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這樣語態誠懇的表白,我很疑惑:她們究竟被何種壓力所迫?她們為什么“不得不買”?如今,奢侈品消費在部分國人中勢頭很旺,女士喜愛名牌包包成風,她們認為名牌包看上去華貴精美,可以顯示身價。現在不僅年輕一代女性是名牌包消費的主流,更多中老年女士也加入了購買大軍,她們大致相同的心理是:如果肩挎著最新款的一線品牌包包外出,感覺特別良好,心里就會產生高人一頭的快感:我的包包比她們的包包都新款、都昂貴,自然就高出她們一籌。事實上,2萬元的塑制品包包和20元的尼龍包包,使用功能是一樣的,滿足某種心理需求才是主因。
奢侈品消費人群中的女人主要有兩種,一種的確是社會上的富女,她們有閑有錢。富女要獲得高貴感,必須拿出擁有和支配財富的證明,女人的消費能力自然就是最有說服力的佐證。而曾經貧窮而今富有的人,更喜歡表現自己的闊綽。歷史上的楚霸王項羽,攻占咸陽后,有人勸他即刻定都,可項羽急于回江東,他說:“富貴不歸故鄉,如衣錦夜行,誰知之者!”看來今人炫富顯貴的心理,與2200多年前的項羽是相通的。
而另一類消費女是大宗,她們其實只是普通的工薪族,平時的日常家用、房貸等都開銷不小,但她們仍然會下狠心花一大筆錢去買名牌包,她們的心理動因是:“別人有的我也要有。”“必須要有幾件拿得出去的行頭”。于是,明明知道這包包的成本僅僅是其價格的百分之幾,仍會一擁而上去購買,看到別人亮出名包,她們會心生強烈的羨慕感。對于這些女性消費群,你對她們談理性消費,講女性的自尊自強,詮釋人的內在品位更重要等理念,一概無效。究其原因,是擺闊炫富的心理來源于一種內心的補償需求。
莎士比亞有一句臺詞,青春是一場夢,醒來時它已無影無蹤。我朋友的太太就曾說過,她們這一代人的青春都是浪費的,一晃人已半老了。而像這種抱著青春有悔,悔之深切的女人,是海量的,試問,有幾個女性是真正“青春無悔”的呢?不少女士心里都有隱約而揮之不去的虧欠感,覺得自己過往的歲月是虛度了。所以,購各種奢侈品,買名貴包成為了一種補償通道。女人最注重的是別人怎樣看待她、評價她,她們生活的目的,是為了贏得別人的高看。她們在艱難地活給別人看……可背上高檔包真的就顯得高貴了嗎?當你背著名牌包上街的時候,人們是否高看你了呢?“誰知道這包包是真的假的呢?”聽到這話,傷心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