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常說“藥補不如食補,食補不如氣補”,中醫里經常會提到“氣”這個概念。比如,你去看中醫,醫生會告訴你,“氣虛”或者“氣血雙虧”。那什么是氣呢,氣是人體運行的動力。氣虛不能長期單純地補氣,更要激發身體自身的機能,把飲食的能量能夠存在身體里。飲食入于體內而化為“精”,也就是所謂“腎精”。“精”足了, “精”有余才變現成“氣”。故中醫學認為“精能化氣,氣能生精”。氣在生命活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人體的生長、發育、衰老、死亡和疾病的發生發展都與氣的盛衰、運動變化有關。《難經.八難》說:“氣者,人之根本也,根絕則莖葉枯矣。”
氣虛的人有哪些表現
您看過氣球沒氣的時候是什么狀態嗎?對,發蔫了,表面產生了很多的褶皺。氣虛的人也是如此,手指肚通常是癟的,并有褶皺。而正常人的手指肚很飽滿紅潤。另外氣虛的人還有一個表現,就是說話聲音小,不洪亮,接不上氣來。對身體而言,氣虛比血虛還虧的嚴重。
如何調補人體之氣
運動氣補法:打太極拳是一種最好的氣補方式,有利調節肺腑,補充人體之“氣”。同時,其他各種運動都有助于調節人體的呼吸,所以都有“補氣”的功效。
飲食氣補法:補氣的藥物可選用人參、黃芪、黨參等。補氣的食物有肉、糯米、大豆、白扁豆、大棗、鯽魚、鯉魚、鵪鶉、黃鱔、蝦、蘑菇等。可經常交替選服。氣虛者忌吃或少吃的食物有:山楂、檳榔、大蒜、蘿卜纓、香菜、胡椒、紫蘇葉、薄荷、荷葉。
藥補與食補同屬中醫進補范疇,但有所不同。食補也稱食養,指應用食物的營養來預防疾病,推遲衰老,延年益壽。藥補乃中醫治療虛證的方法之一,主要運用補益藥物來調養機體,扶助正氣,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保持機體的陰陽平衡,使其發揮正常功能,扶正祛邪,促使康復。
食補既方便又實惠,人們樂于接受,一般沒有副作用,但必須根據體質情況適當進補,如人老腎虛可多吃些補腎抗老的食品,如胡桃肉、栗子等;防止神經衰弱,推遲大腦老化,可多吃些補腦利眠之食品,如百合、大棗等;高血壓、冠心病應多吃些芹菜、菠菜、黑木耳、山楂、海帶等;防止視力退化應多吃蔬菜、胡蘿卜、甜瓜等。通過食補能使臟腑功能旺盛,氣血充實,使機體適應自然界的應變能力增強,抵御和防止病邪侵襲,即中醫所謂“正氣存內,邪不可干”。
藥補即運用補益的中藥來治療人體的虛弱不足。虛證,歸納起來主要有氣虛、血虛、陰虛、陽虛四大類。因此,運用補養藥物也可相應地分為補氣,如人參;補血,如當歸;補陰,如枸杞子;補陽,如鹿茸。但藥補必須掌握分寸,適可而止,并根據病情之不同缺啥補啥,切忌補之過偏,不僅無益,反而有害。
藥補不如食補,食補不如練武,健康在于調理!
“是藥三分毒”,因為藥的目的是為了治病,是對抗性的產物,用藥如用兵,注定是兩敗俱傷的,中醫很早就認識到藥物的利與弊,所以主張“不治已病治未病!”防病于未生之時,才是真正的上醫!
關于練武的概念,我們要和現在流行的練武一詞有個區別,練武在過去是健身的一個通稱或普遍說法,因為過去人們的生活發展方向不外乎從文走仕途,或習武走軍旅,所以那個時候人們的運動術語就是練武。
過去的練武,注重的是內練精神,外達肢體,講究內外、心身的統一修煉,因而可以起到增強體質,祛病養生的作用!
有毒性的中、草藥用時雖應注意,但對一些常用的中草藥,也仍然要講究劑量,若藥量過大。同樣也會導致副作用。如甘草,藥性平和,能調和諸藥有健胃之功,具有補中益氣,瀉火解毒,緩和藥性,和中緩急之效。但若無故而久服,就能影響脾胃氣機,有礙消化功能;黃藥子用量過大,可導致肝臟損害和黃疽;木通用量過大,可引起腎臟損傷;苦寒的龍膽草、大黃及生石膏用量過大或長期濫用,可引起食欲減退、胃痛、腹瀉等消化道的副作用。
提醒大家,凡是用藥,最好能在醫生的指導下,安全、合理、有效、經濟地用藥。國際上一組最新數據可見一斑:目前世界各國住院病人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0%-20%,其中的5%出現致殘、致畸、致死、住院時間延長等嚴重后果,住院死亡人數中有3.6%-25%是吃藥吃死的(藥源性致死)———悲哀的是,許多患者家屬還認為病人是生病致死的,而不知是“藥”死的———鄭彥云認為,保守地估計,藥源致死的國內住院病人至少在20%以上。
過去說“藥食同源”,的確從神農嘗百草開始,我們的醫療保健活動就跟飲食結合的更緊密了。也許,過去的食物就等于今天的營養品、維生素吧,只是現在的科技可以看得更微觀一些而已!
食補也要因人、因時、因病而異。例如:老年人臟腑功能減退,從中醫的理論而言,主要是陰陽平衡失調。因此食補也要根據陰陽偏勝偏衰的情況,有針對性地調補,以調整臟腑功能的平衡。如熱體、熱病宜多食寒涼性食物;寒體、寒病,就要多食溫熱性食物。只有這樣的食補才能相“宜”,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真正能起到很好的強身壯體、祛病延年的練武是傳統的養生功,因為傳統養生功立足于每個人自身體質狀況,通過科學的方法逐步改善、提高身體素質和抗病能力。這種方法講究心身的統一鍛煉,提高自身的協調能力和內部調控能力,讓人體能量得到蓄積,所謂“培元固本!”人體積累了能量,就有了對抗疾病的武器,能量越多,抗病能力就越強!具體來說,傳統養生功夫就是從正心、正形開始,符合中醫的平衡理論。正心就是平衡心理情緒;正形就是平衡骨骼、肌肉、經絡、神經、血管等。通過養生的手段來增強人體的內分泌、神經、體液、免疫系統的功能,從而達到培育正氣,暢通經絡,改善、促進氣血循環,獲得內在活力的效果!
并不是所有的運動都有益于身體健康,實際上,一些不科學的運動方式會對身體產生不良影響或損傷,只有科學合理的運動鍛煉才有益于心身的發展,有利于體質的增強,可以起到舒展情緒、增強心肺功能、提高免疫力、加強人體自我修復能力、從而起到良性調理、祛病強身、養生延年的作用。
綜合來說,影響人體健康主要有外部和內部的因素。外部因素如宇宙環境、地球大環境、地區環境、生活環境、社會環境、家庭環境等;內部因素如飲食營養、運動方式、心理性格、個人嗜好等等。我們可以看到,一個人的生存和發展會受到各種因素的干擾和影響,那么對個人而言,健康的最好途徑就是學會對環境、對自身的調控,掌握和提高這種調控能力!
運動養生的方式最有利于發揮人們的主觀能動性,激發生命力,增強自我調控能力,能夠持續的維護自身健康。運動養生區別于有損性運動,比如一些競技性很強的運動方式,例如激烈容易產生損傷的運動有足球、橄欖球、拳擊、短跑、各種搏擊運動等。
有人說 “女人血虧吃當歸” ,可以補血。實際上,不管中藥西藥,都沒有補血的,所謂補血的藥都是刺激你脾臟的功能,自己生出血來。脾臟造血,肝臟藏血。藥只是幫助人恢復生命的功能。
五臟六腑不能偏的,補腎也好,補肺也好,你偏補了,別的就受損害,所以要使它均衡。
萬病之源,五臟為根;五臟健康,疾病跑光。
腎:黃帝內經認為腎為先天之本,藏精主骨,開竅于耳。常見癥狀:腰膝酸軟、手腳冷、體虛乏力、牙齒松動、骨質疏松、耳鳴、脫發、腎虧、不孕不育、夜尿多、前列腺肥大、性功能減退等。經絡養生:拍腎俞、摩涌泉、鳴天鼓、叩齒、下蹲。
肝:黃帝內經認為肝主疏泄、藏血、開竅于目。常見癥狀:口苦、頭暈目眩、眼干澀、目赤腫痛、兩肋脹痛、乳腺增生、煩躁易怒、肝病、高血壓、血脂高、指甲干枯等。經絡養生:拍膽經、摩兩肋、雙手托天。
心:黃帝內經認為心為君子之官,司神明,主血脈,開竅于耳。
常見癥狀:心慌心悸、心前區疼、嘴唇指甲發青、口舌生瘡、失眠多夢、神經衰弱、冠心病等。經絡養生:敲心包經、摩內關、撞大陵、拍極泉。
脾:黃帝內經認為脾為后天之本、主運化、生氣血、開竅于口。
常見癥狀:消化不良、食欲不振、食后腹脹、惡心、嘔吐、腹瀉便秘、打嗝、燒心、胃炎、胃腸潰瘍等。經絡養生:拍足三里、腹式呼吸、摩腹部、拍胃經。
肺:黃帝內經認為肺為相傅之官、司呼吸、主皮毛、開竅于鼻。
常見癥狀:咳嗽、氣短、咳血、易感冒、慢支、哮喘、鼻炎、慢性咽炎、皮膚粗糙、痤瘡等。經絡養生:拍肺經、拍大腸經、摩鼻翼、腹式呼吸。
守之以一 養之以和
《養生論》道:“養生有五難;名利不去,為一難;喜怒不除,為二難;神色不去,為三難;滋味不絕,為四難;神慮精散,為五難。五者必存,雖心希難老,口誦至言,咀嚼英華,呼吸太陽,不能不回其操,不夭其年也。”從中可以看到養生“五難”中有“四難”是屬于精神類的范疇。
要克服這些養生難點,就要做到“守之以一,養之以和。”清心寡欲、淡泊名利、寬以待人、樂善好施固然是獨善其身的法寶,但適逢競爭激烈、強者適存的今天,應積極主動調節精神才會更適應當今社會。
我們面對社會與家庭的雙重壓力,如何使自身的“感情勢能”不過多積累而保持身心健康呢?情緒釋放就是一種有效的辦法。它可以讓郁結在胸中的不良情緒發泄出來,以求得精神心理上的郁悶、壓抑的觧脫。其次培養廣泛的興趣愛好,在活動中獲得幸福和滿足感,可驅除心中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