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教育家烏申斯基曾精辟地指出:"‘注意’是我們心靈的惟一門戶,意識中的一切,必然都要經過它才能進來。” 注意是指人的心理活動對外界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具有注意的能力稱為注意力,注意從始至終貫穿于整個心理過程,只有先注意到一定事物,才可能進一步去集訓、記憶和思考。由于注意,人們才能集中精力去清晰地感知一定的事物,深入地思考一定的問題,而不被其他事物所干擾;沒有注意,人們的各種智力因素,觀察、記憶、想象、和思維等將得不到一定的支持而失去控制。注意力不集中的具體表現:容易分心:不能專心做一件事,注意力很難集中,做事常有始無終。學習困難:上課不專心聽講,易走神,學習成績不穩定,健忘、厭學,作業、考試中經常因馬虎大意而出錯。活動過多:在任何場合下都無法安靜,手腳不停或不斷插嘴、干擾大人的活動,平時走路急促,經常無目的亂闖亂跑,不聽勸阻。沖動任性:情緒不穩定,易變化,常常不假思索就得出結論,行為不顧忌后果。自控力差:不遵守規章秩序,不聽老師、家長的指示,做事亂無章法,隨隨便便,一切聽之任之,不能與別人很好合作,容易與他人發生沖突。
注意力如此重要,難道真要輕視、放縱孩子,讓她愈演愈烈嗎?不,如果真到那個時候,從小養成的習慣會耽誤她一生,我必須找到癥結所在,幫助她提高注意力!后來,每當女兒注意力不集中的時候,我都會留心觀察她的一舉一動和言行背景,我居然驚訝地發現這令我不安地一切竟然出自我們的"育兒態度”。
過度寬容,放縱成長: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讓她有自己的空間獨立學習和玩耍是對的,但有時孩子面對選擇,自己無法分清什么是正確的,什么是錯誤的,父母的特意保留使孩子在尋求幫助時導致了不安情緒,在只能靠自己的時候,形成了行為多動。比如我們長時間把她扔進書堆或游戲房,父母去做自己的事;一遇到困難,父母的第一想法就是讓她試著自己解決;對待孩子的不正確行為不進行制止或干預等。
干涉過多,打擾妨礙:"寶貝別玩了,先吃飯!”;"寶貝停一下,喝口水!”;"寶貝,先放下書,媽媽帶你出去玩一會!”.......我們經常把喂養與教育在第一時間結合,不分先后,不分輕重,如此導致了孩子做事沒有耐性,容易中斷。
限制行為,嚴加管教:在公共場合或家里剛打掃裝飾一新,我們總會要求孩子"做好了,不許亂跑亂跳,不許動!”;"寶貝,按照媽媽教你的方法玩,你自己不會!”殊不知年紀越小,注意力保持集中的時間就越短,讓孩子什么都不做,安靜的坐著,或者連玩耍也要附上標準,套上模子,這要求本身就是孩子難以承受的"酷刑”,她強烈的探索欲望導致她內心產生了激烈的反抗情緒,但她還不能成熟自控,所以她只能用不停息的言行來擺脫"桎梏”。
家長的不正確行為成為了"標兵”:工作家務繁忙辛苦,不去理會家里亂糟糟,反正自己住也沒人來做客;吃飯時聊天、看電視、看報紙、打電話,"我們忙死了,有很多事只能在這會兒做!”是逃避問責的唯一借口....這一切給了孩子不小的心理暗示,父母是孩子的老師甚至偶像,你做過的她會學習甚至延續。
然而,作為父母,對待孩子的注意力問題又不能過于敏感,過于偏激,把性格活潑的正常孩子也認定為多動癥!那么如何衡量孩子的注意力水平呢?我咨詢心理專家,她提出了一個小測試——
如果孩子在以下問題中出現8種以上,那么就需要強化集中注意力地訓練,如果出現5-7種則就有注意力不集中地問題,出現1-5種則注意力就沒有問題。
(1)手腳不停地持續亂動
(2)吃飯時身體經常搖晃
(3)父母說話時經常插話
(4)不能一個人安靜地玩耍
(5)還沒等別人問完話就急著回答
(6)將故事地時候不能聚精會神地聽
(7)吃東西地時候好像誘人在催促似的狼吞虎咽
(8)不能聚精會神地看兒童節目
(9)家長念書時不能聽到最后
(10)經常弄丟玩具和書等東西
孩子的"注意力”問題也使一向自以為成功育兒的我平靜了許多,總結我的失敗經歷,在孩子的"注意力”方面對自己提出新的育兒要求:不要經常帶孩子去人多嘈雜的地方;家中布置要井然有序;不要插手孩子正在做地事;創造機會讓孩子發泄精力;去公共場所事先準備好孩子地玩具;創造有利于集中注意力的環境,讓孩子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制訂生活中的規矩,創造安靜的室內環境,給孩子豐富的營養與充分的休息;在指責孩子注意力分散之前,首先要改變立場,重新考慮一下自己對孩子的要求;鼓勵好奇,制止無禮。
沒想到,我的及時改變迅速使孩子也得到了改變,也許這只是一點點或剛開始,但能夠科學地幫助孩子克服了心理困難我很高興——女兒在巧虎見面會上,竟然靜下心獨自看了5分鐘的書。
好習慣就是把正確的事情堅持下來,而態度則是良好習慣的潛在操縱者。提高孩子的注意力,首先要靠父母,然而,作為父母我們則首先需要改正或調整我們的育兒態度。因為,優秀的父母,必須從意識到自己的育兒責任開始,而守住了責任,就守住了人生的使命——育好兒,態度決定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