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得理解女人為什么那么敏感——男人的騙術已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去年春晚上,郭冬臨小品《一句話的事兒》,把男人的那點小九九批了個狗血噴頭;電影《手機》,也把男人們靠手機忽悠的那副嘴臉刻畫得淋漓盡致。
現實中,男人的各類騙術,五花八門,可謂嘆為觀止。近日就聽朋友說起一件,有個有錢的男人,悶得無聊,對老婆說:“親愛的,我現在壓力太大了,想減壓,打算去禪修。”老婆自然允許了。此后每到周末,彼男輕裝出去,關了手機,杳無音信。如此一年多。偶然有一天,女人突然發現男人原來打著禪修的幌子在外面養了情人,每到周末,他就大膽地關了手機,跟小情人顛鸞倒鳳,金屋藏嬌。男人的騙術如斯,所以女人自然也怕。
短信雖小,有時卻能撼動婚姻。幾天前,我收到一個案件稿子,故事很簡單,卻很有現實意義:半夜,老公收到一位熟悉女顧客的短信,短信有些調侃。老婆問是誰發的,老公就騙她說是一個男人發來的。老婆這時有些敏感了,不顧老公的勸阻,撥了電話過去,卻聽到甜美的女聲,遂火冒三丈。從此,家庭不再寧靜,夫妻不再恩愛。
老婆將老公訴諸法庭,她拿出的證據有三份:一是老公的手機,手機里面有同號碼手機發給他的多條短信;二是移動公司提供的書證,證實第一份證據中發手機短信的兩個手機號碼開戶者分別為老公和短信同號碼手機擁有者;三是醫院出具的自己患有輕微神經官能癥的《病情證明書》。
最后,盡管經過法院調解,兩人終于冰釋前嫌,不過,在我看來,這條短信恐怕是鉆進了兩人的婚姻里去了,一輩子也莫想摳出來。
如今手機短信早已成為我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社會交流方式,現實中,它不僅會引發不少糾紛,而且還作為新興證據的一種,越來越引起人們的普遍關注。
一個律師朋友介紹,依據我國法律,手機短信是數據電文形式表現其所載內容的客觀存在,具有證據效力。但是,由于手機短信容易被刪改,且被偽造、篡改后不留痕跡,同時容易出錯,因此,法律將手機短信歸入間接證據。間接證據相對而言只能佐證與案件有關的個別情節或片斷,而不能直接證明案件的主要事實。所以,手機短信只有成為證據鏈中的一部分之后,才能成為證據。
“我們一定要認真把握手機短信的這一特征,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維護家庭和社會的穩定。”律師朋友說。
他說得冠冕堂皇,我心里卻深深為男人們捏一把汗:手機到了半夜最好關了,萬一關不了,千萬要記得調成震動,好好地放在自己的口袋里。否則,那條深夜光臨的短信,要么破壞你的家庭,要么出了你的洋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