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1
疏肝解郁 行氣活血 化痰息風 治療厥證(突然性昏倒失去知覺抽搐)
翁某?男?1900-01-01 就診時間:1980-05-20
主訴:眩暈,不時瘛疭3小時。
現病史:因勞累過度,加之情志怫郁,突覺頭暈眼花,心里難受,身冒大汗,遂即失去知覺,并四肢厥逆,不時抽搐,經衛生所針灸及其他急救蘇醒后仍覺眩暈,不時瘛疚。診見:面色青黃,口唇發紫,兩目直視,煩躁易怒,善太息,飲食明顯減少,舌淡暗有深裂紋(系生理現象),脈弦數,二便正常。
舌質:淡暗有深裂紋(系生理現象)?舌苔:白?脈象:數脈,弦脈
辨證分析:“勇者氣行則已,怯者著而為病”。勞累過度,正氣已衰,七情怫郁,尤易犯肝,肝失疏泄而郁結不解,氣機不行而陽郁不達,進而血瘀不行,痰濕阻滯,心腦失養,竅閉不宣,故肢冷厥逆遂發;肝為風木之臟而主筋,陽郁血瘀痰凝,筋脈閉郁失養,虛風隨之內動,故抽搐,瘛疭即作。故辯為氣郁不解,血瘀痰凝,郁而不宣,肝風內動。
中醫診斷: 厥證
組成: 丹參30g,檀香6g,砂仁6g,羚羊角6g(另煎),鉤藤12g(后下),郁金12g,赤芍10g,僵蠶10g,川芎10g,川貝母10g(沖服)。
用法: 4劑,日夜各l劑。,清水煎服。
案2
益氣養血 養心安神 理氣開郁 活血化痰 治療厥證(突發性昏倒 不知人事)
梁某?女?1900-01-01 就診時間:1981-02-03
主訴:心胸拘縮,全身攣搐,伴見多汗,面色胱白,四肢無力,陣發性昏厥3年。
現病史:三年前因過度生氣,精神創傷,遂覺心跳而痛,1979年底病情加重,自覺心胸拘縮,全身攣搐,伴見多汗,面色胱白,四肢無力,漸至臥床不起,并時有昏厥,發則牙關緊急,四肢發涼,呼之不應。月經量多,色黑有塊,經西醫作有關檢查診斷為“腦動脈供血不良”,懷疑為“冠心病”,但經治病情未見改善。診見面色青晦,毛發枯燥。舌暗淡,苔白膩,脈沉細而澀。
舌質:暗淡?舌苔:白膩?脈象:沉脈,澀脈,細脈
辨證分析:《靈樞口問篇》載:“悲哀憂愁則心動,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情志劇傷,心氣頓挫,故始覺心縮心跳。《臨證指南》華岫云按:“郁則氣滯,……升降之機失度,初傷氣分,久延血分”。血瘀不行,濕聚為痰。氣、血、痰、濕諸郁相合,郁結日固,正氣日耗,心腦失養,瘀痰阻竅,故昏厥諸癥叢生。 故辯為宗氣不足,心血虧少,氣郁不疏,瘀阻痰凝。
中醫診斷: 厥證 ?
方名:甘麥棗湯加減 組成:炙甘草10g,淮小麥30g,大棗5枚,黃芪30g,白術10g,茯苓15g,丹參30g,川芎10g,三七3g(沖服),栝樓15g,薤白10g,郁金12g,降香10g。
用法: 40劑,日1劑,水煎服 ?
醫囑: 忌生氣勞累。
案3
疏肝潛鎮 活血祛瘀 治療厥證(突發性昏倒 不知人事)
閻某?男?1900-01-01 就診時間:1976-03-12
主訴:反復發作性昏倒,不省人事,左上肢抖動8月余。 現病史: 1975年7月因與人爭執生氣后,當即昏倒,不省人事,左上肢抖動。經當地醫生按“癔病性震顫”用針灸及中藥治療后取效。但日后每當勞累、生氣又即復發,并日益加重。近日又犯病,煩躁,失眠,頭痛眼紅,頸項強痛,胃納差,胸腹脹悶,脘腹疼,吐酸水,喉嚨噎,走路左腿強直麻木,左上肢顫抖致診脈亦需別人按壓。舌黯苔白,脈沉弦。
舌質:黯?舌苔:白?脈象:沉脈,弦脈
辨證分析:本患者受情緒刺激導致肝氣郁滯,久則導致淤血阻絡動風而出現以上癥狀,故辯為肝郁氣滯,絡阻風動。
中醫診斷:厥證 西醫診斷:癔病性震顫
組成: 白芍l0g,木香6g,川芎10g,郁金10g,香附10g,生龍骨15g(先煎),紅花10g,甘草3g,丹參30g,川牛膝10g,葛根l0g,鱉甲15g。
用法: 5劑,每日1劑,水煎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