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立馬堆起幾層肥肉,這是典型的“濕氣型肥胖”,祛濕“一把手”被發現,不是生姜,平時喝一點,濕氣不逗留,贅肉不敢“放肆”
夏天即將到來,雖然氣候變暖,雨水也隨之增多,特別是南方、沿海城市總是陰雨綿綿,幾乎天天都在下小雨,空氣潮濕,使得體內的濕氣聚集,因此濕氣會加重。
濕氣,是一種津液過多的表現,是“風寒暑濕燥火”六邪中,最難去的邪氣,中醫稱之為“濕邪”。“濕邪”來臨,最典型的癥狀就是人不胖,肚子卻大,一坐下來,腹部立馬堆起幾層肥肉,這是典型的“濕氣型肥胖”。
除此外,我們還能通過這幾個部位判斷體內的濕氣重不重:
1.臉部——眼袋下垂,臉色看起來蠟黃、暗沉,經常脫發、掉發;
2.口舌——舌苔厚膩、滑而濕潤,咳嗽時痰是稀白的;
3.睡眠——睡覺打呼嚕,而且痰還多,常常感覺睡不醒;
4.便便——大便會發黏,容易粘在馬桶上,經常溏軟不成形;
5.精神——提不起精神,看著病懨懨的樣子,像裹著一塊布,身體困重;
6.身材——小肚子比較大,而且下半身肥胖,小腹贅肉明顯增多;
7.體力——鍛煉時體味較大,容易胸悶氣短,氣喘吁吁
8.皮膚——皮膚油膩,異常瘙癢、出現濕疹,容易想撓破;
9.關節——腰腿疼痛,會出現肩周炎、頸椎病等關節疾病。
1994年,我跟著一個鄉村老中醫學習,他專門教我4個祛除濕氣的方法,我當時以為他只是江湖行醫,沒想到我才是有眼無珠!
當時我還年輕,還體會不到老中醫的醫術精湛,直到在這二十多年,我在無數病例中慢慢驗證,才體會到這點,我在這里分享給大家:
1.按摩陰陵泉
脾是生痰之源,是管濕氣的,如果濕氣多了運化不出去,就會變成痰飲。所以,要從根本上解決生痰的問題就要健脾,而每天堅持多揉陰陵泉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護脾臟。
2.點按承山穴
很多人點按承山穴時,會出現顯著的酸疼疼痛感,這是由于身體有體內濕氣的原因。
而在按揉該穴一段時間后,便會感覺人體略微發熱,這預兆著氣血止脫生發,濕濁降低。
3.白術泡腳
白術泡腳可以有健脾益氣,緩解疲勞的作用。不但對脾胃有改善功能,還可以改善足跟痛。大家多泡腳,春季泡腳效果也挺好的。
不論是按摩法還是泡腳法,有著不花錢、實用的特點,但同時見效較慢,可以配合茶療一起,效果更好更快!
4.祛濕——首推祛濕療法
《本草拾遺》上有記載:“諸藥為各病之藥,茶為萬病之藥。”。
唐代劉貞亮也曾經總結說,茶有十德:以茶養生氣,以茶除病氣,以茶養身體......
我有一個祛濕的特效方,分享給大家,組成是:紅豆、薏米、荷葉、梔子、橘皮、茯苓、大麥、甘草、桑葉與芡實,共10味。
大家應該看出來了,這是根據紅豆薏米茶改良來的,如果只喝紅豆薏米茶,只能起到不錯的祛濕功效,而濕氣的根源我們在前文說了,是脾胃虛弱。
而紅豆薏米在健脾養胃方面,則是毫無建樹。這也是為什么大多數人喝了紅豆薏米茶,開始時效果很不錯,到后面卻容易反復的原因。
這個問題也困擾了我很久,所以我花了整整3年的時間,將這個方子進行了改良,加入了荷葉、梔子、橘皮、茯苓、大麥、甘草、桑葉、芡實8味,別小看這幾樣“藥食同源”的食材:
1.荷葉、梔子、橘皮——健脾三君子——具有健脾、補肺、清熱、利濕的功效。 《別錄》:除筋骨邪氣不仁,利腸胃,消水腫,令人能食。
2.茯苓、大麥、甘草——祛濕三先鋒——《本草拾遺》:生津液、利小便、消脹、除腫、止吐。
3.桑葉、芡實——健脾胃的左右金剛——補脾胃,益肺氣。用于脾胃虛弱,食少便溏,氣短。
加上原來的紅豆薏米,10味一起,不僅把濕氣趕出身體,而且使得脾胃變得“強壯”,從根源上杜絕濕氣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