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文由正文與補文兩部分組成。正文初寫于明嘉靖三年(1524),“借書滿架,偃仰嘯歌,冥然兀坐”,以安靜而積極的心態暢想自己的未來;在看到“諸父異爨,內外多置小門墻”時,又轉以冷靜而悲傷的心情敘說家族的衰落與分崩離析。《項脊軒志》中,很多瑣碎的家庭小事成為溫情的寄托,母親的問候與祖母的疼愛與信任,既是家庭成員的溫暖關懷,也是歸有光積極進取的動力。然而自嘉靖四年后,“項脊生”歸有光科場困頓,35歲方中舉人,60歲才中進士。與此同時,妻女接二連三地去世,讓歸有光對項脊軒有了太多憂傷的記憶。5年后又補記曰:“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壞不修。其后二年,余久臥病無聊,乃使人復葺南閣子,其制稍異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這與18歲時“余區區處敗屋中,方揚眉瞬目,謂有奇景”的豪氣形成鮮明對比。“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當初的翩翩少年已飽經滄桑,歷經困頓,只有枇杷樹是時間的見證者,也承載了歸有光深情的思念。《項脊軒志》一文也因為補文,從一篇少年樂觀自信的言志之作升華為一篇沉郁頓挫的深情回憶之作。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