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致興起于1956年蘇共二十大之后的意大利學界,衰落于1965年。創(chuàng)始人是G.德拉-沃爾佩,該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沃爾佩的學生L.科萊蒂等人。德拉-沃爾佩在《邏輯是一門實證科學》(1950)和《盧梭與馬克思》(1957)兩本書中提出的基本觀點構(gòu)成了新實證主義一派的主要理論基礎(chǔ)。其后,科萊蒂通過《馬克思主義和黑格爾》(1969)、《意識形態(tài)和社會》(1969)等著作將新實證主義馬克思主義思想加以系統(tǒng)化。
新實證主義馬克思主義的主要理論貢獻有:①十分重視對馬克思的文本研究。主張以科學的精神來對待馬克思的經(jīng)典文本,認為必須通過閱讀馬克思的原典來把握馬克思主義的精髓。強調(diào)回歸文本并忠于文本,清除斯大林辯證唯物主義以及西方馬克思主義從G.W.F.黑格爾的思想中拿過來附加給馬克思的東西。既要反對辯證唯物主義,又要反對早期西方馬克思主義(特別是人本主義一派)的解讀模式,從而倡導一種帶有歷史編纂學和文獻學色彩的馬克思主義的解讀模式。②秉承科學主義馬克思主義的旗幟,認為科學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特征。在理論立場上,努力凸顯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實證性傾向,試圖通過使馬克思主義成為實證意義的科學體系以達到恢復馬克思主義的唯物主義本質(zhì)之目的,從而與“人道主義的馬克思主義”(也即人本主義的馬克思主義)思潮相抗衡。③提出“科學辯證法”。在對待辯證法的問題上,認為馬克思的辯證法作為科學形態(tài)的辯證法,是與黑格爾客觀唯心主義的辯證法根本對立的,是對以黑格爾為代表的德國古典哲學的神秘辯證法的超越。而馬克思主義作為科學的辯證法,承認概念與實在、思想與現(xiàn)實之間的實質(zhì)性差異和不可通約的異質(zhì)性,這是唯物主義的立腳點。
新實證主義馬克思主義作為意大利的知識分子面對現(xiàn)實政治的理論反抗,他們所提出的理論主張為意大利共產(chǎn)黨走出辯證唯物主義危機提供了新的契機,在當時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是理論的內(nèi)在缺陷注定了其只能是曇花一現(xiàn)。他們對黑格爾的“怨恨”心理,注定使他們無法正確看待黑格爾與馬克思思想之間的承繼關(guān)系。而且,他們雖然主張嚴肅對待馬克思的文本,但是卻沒有按照馬克思本人的精神進行解讀,而是把馬克思哲學肢解成亞里士多德的同一律、伽利略的實驗方法和I.康德“物自體”等理論的機械相加,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革命性和原創(chuàng)性被消解殆盡。這就違背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真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