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聽,是一種很神奇的行為。
全身心地傾聽他人(特別是對我們重要的人,比如親人、伴侶、親近的朋友等等),會對他人帶來非常強大的治愈性力量;同時,這也會極大地影響到他人對我們的反應,形成一種良性互動,加深彼此的聯(lián)結(connection)。
正是這種聯(lián)結感,增強了我們的力量與心理彈性(resilience),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應對這個充滿壓力與險惡、紛繁復雜的世界。
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們對傾聽可能都會有不同的認識。今天,寶姐姐想要與大家一同分享,《非暴力溝通》一書中,作者馬歇爾·盧森堡博士心中的傾聽。(注:下文中的“傾聽”,也都是指本書所認為的傾聽。)
通過非暴力溝通,世界各地無數(shù)的人們獲得了愛、和諧與幸福。當我們褪去隱蔽的精神暴力,愛將自然流露。
01. 傾聽是什么
首先,很重要的是,傾聽不是什么。(不知道接下來的這一段是否會讓你大跌眼鏡,反正我跌了??)
傾聽
不是建議,比如給出解決方案。
不是比較,比如比慘。
不是說教,比如“你應該…。”
不是安慰,比如“沒關系,別擔心。”
不是回憶,比如“我也發(fā)生過…。”
不是否定,比如“你這么做不對。”
不是同情,比如“你好可憐。”
不是詢問,比如問一些說者無意表達的細節(jié)。
不是辯解,比如“他肯定沒這樣想,他…。”
不是糾正,比如“你說錯啦,…。”
那到底……傾聽是什么?
簡要地說,傾聽是我們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斷,全心全意地體會對方的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傾聽不是上面所講到的提建議、表達我們的態(tài)度和感受,也不是安慰。它是用心地體會對方,僅此而已。
也許這個表達會有些抽象,觀察是什么?感受、需要和請求,又有何門道?下面,我將一一為您道來。
02. 傾聽什么
總的來說,就是聽對方的言語,以及可能的言外之意,這里面所包含的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中的一個或多個(比如有時,只有觀察、感受和需要)。
順便提一句,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是非暴力溝通中的四個要素。聽到對方所表達的(或未能表達的)這些成分很重要;而當我們表達時,盡可能用語言明確清楚地表達出這幾個成分,也同樣重要。
要素1. 觀察:區(qū)分觀察和評論
也許生活里我們通常將觀察和評論搞混。
比如,“歐文是個差勁的前鋒”,就是評論;而相對應的觀察是“在過去的5場比賽中,歐文沒有進一個球。”
比如,“如花長得很丑”是評論,而“如花對我沒有什么吸引力”則是觀察。
比如,“如果你飲食不均衡,你的健康就會出問題”是評論,而“如果你飲食不均衡,我就會擔心你的健康出問題”則是區(qū)分了觀察和評論。
如此裝扮的林真心是丑?還是對你沒有吸引力呢?
將評論、預測當作事實,把對他人內(nèi)心活動的推測當作事實……很多時候,我們會把我們的觀點、想法,當作事實。而這樣在溝通中無疑會產(chǎn)生不好的結果:如果我們對他人說出我們的評論(而非觀察的事實),而事實又并非如此,那么他人可能會感到被誤解,甚至被批評,就會來反駁我們。而這樣的反駁中一定也會摻雜著評論(比如“你這個沒良心的”),變成了暴力相向的交流(想想許多爭吵的情境中是否就是這樣)。
不加評判地、觀察人、事、物的樣貌本身,盡可能地做到這點,在溝通中區(qū)分觀察與評論,表達放在特定情境中而非絕對化的評論,對化解溝通中的暴力來說十分重要。
當我們傾聽對方時,有時候我們會聽不到觀察、而是聽到評論,進而引發(fā)自己的情緒(也許是沮喪或憤怒)。但除了馬上由著情緒做出反應(比如哭泣或指責對方),我們還有另一種選擇:傾聽對方評論中的感受、感受背后的需要,以及請求(如果有的話)。
要素2. 感受:體會和表達感受
感受,也許是我們的文化里更加陌生的東西。一個是,相比于其他一些文化,我們更少地直接表達感受(“我感到很難過…”),我們的談話中很少會涉及到感受的詞匯。另一個是,有太多孩子從小活在父母的期待里,當我們逐漸習慣于思考“人們期待我怎么做?”我們也就忽略了自己的感受。
而感受,卻是很重要的東西。當一件事發(fā)生,感受是最先發(fā)生反應的部分。我們感到(或者意識里感覺不到,但它確實在那里!)快樂、悲傷、憤怒、悔恨……,這些情緒感受,來得如閃電般迅速。它是一個信號,告訴我們自己怎么了。
同時,感受也是很原始的,是比認知和思維更早進化出來的心理成分。也許人與人之間會有不同的思維模式、文化背景,但全人類的情感體驗,卻是共通的。甚至一部分動物,也有著與人類同樣的情感(想想我們的表情包里,有多少豬豬貓貓狗狗)。可以說,情感是連接人與人的紐帶,因此它的重要性,可想而知。(想想“加深彼此的感情”這樣的表達,“感情”其實指的是“關系”、“聯(lián)結”,但用“感情”這個字眼,足以說明情感在關系中的重要性。)
因此,傾聽對方所表達(或未能直接表達)的感受、體會并表達自己的感受,讓彼此的感受相通相連,可以讓我們更好地生活——不僅可以促進親情、愛情、友情,還可以改善工作。也許我們會認為工作場景中的同事、上下級,都是生活圈以外的人,沒必要與他們相通相連,但有的時候,當我們遇到困境或產(chǎn)生沖突,表達自己真實的感受、適當示弱,可以化解沖突(而并非讓對方更加盛氣凌人!)(書中有講具體案例,詳見第四章,在此不贅述)。
那我們?nèi)绾巫龅襟w會與表達感受?有兩個部分很重要。
第一個是區(qū)分想法和感受。很多時候,我們會說“我感到……”,但后面接著的是我們的想法。比如“我感到收獲很大”是想法,而“我覺得收獲很大,感到很滿足”則是區(qū)分了想法和感受。
再比如,“我覺得我吉他彈得不好”是想法,而“作為吉他手,我有些失落/我很郁悶/我煩透了”則是感受。
第二個是掌握豐富的感受詞匯表。感受的正負性、強弱都有不同,找到確切的詞匯來盡可能清晰地體會、表達感受,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溝通情感。
這里給出作者編制的詞匯表。
(1)我們的需要得到滿足時的感受:
興奮,喜悅,欣喜,甜蜜,精力充沛,興高采烈
感激,感動,樂觀,自信,振作,振奮,開心
高興,快樂,愉快,幸福,陶醉,滿足,欣慰,心曠神怡
喜出望外
平靜,自在,舒適,放松,踏實,安全,溫暖,放心,無憂無慮
(2)我們的需要沒有得到滿足時的感受:
害怕,擔心,焦慮,憂慮,著急,緊張,心神不寧,心煩意亂
憂傷,沮喪,灰心,氣餒,泄氣,絕望,傷感,凄涼,悲傷
惱怒,憤怒,煩惱,苦惱,生氣,厭煩,不滿,不快,不耐煩
不高興
震驚,失望,困惑,茫然,寂寞,孤獨,郁悶,難過,悲觀
沉重,麻木,筋疲力盡,萎靡不振,疲憊不堪,昏昏欲睡
無精打采
尷尬,慚愧,內(nèi)疚,妒忌,遺憾,不舒服
······
接下來,還有“需要”和“請求”這兩個要素,以及關于傾聽的更多內(nèi)容(包括,我們何時都要全身心傾聽嗎?無法傾聽時怎么做?等等),由于篇幅限制,留到兩周后的下一期,請認準作者“寶姐姐”,我們不見不散??
參考文獻:
馬歇爾·盧森堡 著,阮胤華 譯. (2009). 非暴力溝通. 華夏出版社.
圖片來源:Google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