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水調歌頭》賞析 北宋詩人蘇軾的這首詞,把我們帶進一個浪漫的境界: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詞前小序說:“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此詞是中秋望月懷人之作,表達了對胞弟蘇轍的無限懷念。詞人運用形象描繪手法,勾勒出一種皓月當空、親人千里、孤高曠遠的境界氛圍,反襯自己遣世獨立的意緒和往昔的神話傳說融合一處,在月的陰晴圓缺當中,滲進濃厚的哲學意味,可以說是一首將自然和社會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蘇軾把青天當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問,顯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氣魄。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把對于明月的贊美與向往之情更推進了一層。從明月誕生的時候起到現在已經過去許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宮里今晚是一個什么日子。作者想象那一定是一個好日子,所以月才這樣圓、這樣亮。他很想去看一看,所以接著說,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飛天入月,為什么說是歸去呢?也許是因為蘇軾對明月十分向往,早已把那里當成自己的歸宿了。但詩句急轉直下,天上的“瓊樓玉宇”雖然富麗堂皇,美好非凡,但那里高寒難耐,不可久居。詩人故意找出天上的美中不足,來堅定自己留在人間的決心。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與其飛往高寒的月宮,還不如留在人間,在月光下起舞,最起碼還可以與自己清影為伴。這首詞從幻想上天寫起,寫到這里又回到熱愛人間的感情上來。
作者懷念胞弟,由中秋的圓月聯想到人間的離別,同時感念人生的離合無常。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夜已深沉,月光轉過朱紅的樓閣,低低地穿過雕花的門窗,照到了房中遲遲未能入睡之人。這里既指自己懷念弟弟的深情,也泛指那些中秋佳節因不能與親人團圓以至難以入眠的一切離人。
月圓而人不能圓,這是多么遺憾的事啊!于是作者說,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明月您總不該有什么怨恨吧,為什么老是在人們離別的時候才圓呢?相形之下,更加重了離人的愁苦了。
接著,作者把筆鋒一轉,說出了一番寬慰的話來為明月開脫,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人固然有悲歡離合,月也有陰晴圓缺。她有被烏云遮住的時候,有虧損殘缺的時候,她也有她的遺憾,自古以來世上就難有十全十美的事。既然如此,又何必為暫時的離別而感到憂傷呢?強調對人事的達觀,同時寄托對未來的希望。因為,月有圓時,人也有相聚之時。很有哲理意味。
詞的最后說: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嬋娟”是美好的樣子,這里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共嬋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千里共嬋娟,是要打通空間的阻隔。讓對于明月的共同的愛把彼此分離的人結合在一起。古人有“神交”的說法,要好的朋友天各一方,不能見面,卻能以精神相通。千里共嬋娟也可以說是一種神交了!但愿人人年年平安,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著美好的月光,表達了作者的祝福和對親人的思念,表現了作者曠達的態度和樂觀的精神。正如詞前小序所說,這首詞表達了對弟弟蘇轍(字子由)的懷念之情,但并不限于此。可以說這首詞是蘇軾在中秋之夜,對一切經受著離別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愿。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句詞太經典了,我最喜歡這句!在此中秋佳節到來之際,我也祝愿各位博友,和遠在他鄉不能團聚,又深深思念的親友們一起,千里共嬋娟!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書法欣賞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