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與四季相應
一、人與四季相應——順時養生
《黃帝內經》說:“人稟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 醫圣張仲景承襲了《黃帝內經》天人相應的觀點,從中醫整體觀念及天人相應的觀點出發,提出順時養生的原則,具有指導意義。他說:“君子春夏養陽,秋冬養陰,順天地之剛柔也。”也就是說要順應四季時令來采用不同的調養方式來養生。
二、飲食亦與四季相應——不應則百病生
一年四季,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春溫夏熱,秋涼冬寒。人處天地之中,與四季相應,所以在不同的季節,人體亦有不同的狀態,而不同狀態的身體也需要不同的飲食。同理,不同狀態的人體與某些飲食也不相適宜,應當避免食用。醫圣張仲景告訴我們農歷每個月份什么不能吃,否則易生疾病。具體如下:
正月勿食生蔥,令人面生游風(痤瘡等面部皮膚病)。
二月勿食蓼,傷人腎。
三月勿食小蒜,傷人志性。
四月、八月勿食胡荽(香菜),傷人神。
五月五日勿食一切生菜(未煮熟的菜),發百病。
六月、七月勿食茱萸,傷神氣。
八月、九月勿食姜,傷人神。
十月勿食椒(花椒),損人心,傷心脈。
十一月、十二月勿食薤,令人多涕唾。
三、四季飲食如何吃?
那么,四季應該如何吃呢?唐·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說:“春……省酸增甘以養脾氣,夏……省苦增辛以養肺氣,秋……省辛增酸以養肝氣,冬……省咸增苦以養心氣。”
1.春——減酸增甘春季宜減酸增甘,是指減少味酸入肝的食物,增加甘溫補養脾胃的食物。減酸,要少吃紅小豆、狗肉、李子、韭菜等入肝的食物。增甘,要多吃大米、大棗、牛肉等味甘補脾的食物。此外,由于春天氣候開始溫和,人體的陽氣開始升發,身體內的新陳代謝逐漸旺盛起來,可以稍用味辛之品,如蔥、香菜、生姜,以助陽氣,利于新陳代謝。但不可過食,否則會耗散陽氣。
2.夏——減苦增辛夏季宜減苦增辛,是指減少苦溫入心的食物,增加甘寒滋潤對肺有益的食物。減苦,要少吃小麥、羊肉、杏仁、薤等入心的食物。增辛,要增加高粱、雞肉、桃子、蔥、姜等入肺的食物。此外,在夏季里,還應多選用甘寒清潤之品,如各種綠葉蔬菜、西紅柿、西瓜、冬瓜、絲瓜、綠豆及鯉魚、鴨肉等。由于夏天氣候炎熱,人體的陽氣盛于外,陰氣弱于內,選用用性味甘涼、滋潤之品,既可清熱祛暑,又可保護陰氣。但不可多食,恐多食損傷陽氣。應忌苦溫辛辣食物,如花椒、辣椒、蒜等,以免耗散陽氣。
3.秋——減辛增酸秋季宜減辛增酸,是指減少辛溫發散入肺的食物,是指增加味酸對肝有益的食物。減辛,是指減少高粱、雞肉、蔥、姜等入肺的食物。增酸,是指增加枸杞、枇杷、菠蘿等入肝的食物。此外,由于秋季氣候涼燥,多食芝麻、糯米、蜂蜜、梨等甘潤之品,可以生津祛燥。要忌食辛辣,尤其生蒜、辣椒之類。還要少用苦寒、甘寒之品,如苦瓜、黃瓜等。
4.冬——減咸增苦冬季宜減咸增苦,是指減少寒涼傷陽氣的食物增加苦溫對心有益的食物。減咸,是指減少大豆、豬肉、栗子等入腎的食物。增苦,是指增加小麥、羊肉、杏仁、薤等入心的食物。此外,由于冬季氣候寒冷,雖宜增加性溫的食物,如牛肉、羊肉、狗肉等,但是不可以過食,以免使內伏的陽氣郁而化熱,宜保陰潛陽,大米、鱉肉、木耳、白菜、白蘿卜等為有益食物。冬季切忌粘硬、生冷食物,此類屬于陰,易傷脾胃之陽。
版權聲明:本文為廣譽遠博士團原創稿件,版權歸廣譽遠博士團所有。作者:湯爾群博士,畢業于北京中醫藥大學傷寒論專業,現任中國中醫科學院助理研究員,主治醫師。主治急慢性胃炎、急慢性腸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