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周易僅僅看成是周朝的易經,即周文王推演六十四卦并作卦辭、周公作爻辭的易經,那么孔子就是偉大的整理者和闡釋者;如果把周易看成是周文王、周公父子開創,由孔子作傳,即后世人們看到的這樣一部完整的易經,那么孔子就是杰出的集大成者。
孔子
《論語·述而》記載:子曰:“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老夫子說,假使我五十歲時能看到周易,我就不會做出什么太出格的錯事。這話一則說明孔子太過謙虛,要求自己太嚴格。他是人人景仰的萬世師表,五十歲之前好像沒干過什么不靠譜的事。二則說明孔子對周易評價之高,讀不讀周易對他的人生影響很大。對周易孔子真是相見恨晚。
長沙馬王堆帛書:“夫子老而好易,居則在席,行則在橐。”孔子在家時就把周易放在座席之上,出門就把周易裝在口袋里背上。簡直到了愛不釋手的地步。
孔子在《周易系辭上傳》中說:“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連用了兩個“觀”與“玩”,就是觀賞與玩味,可見孔子喜愛之深。
《史記·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說卦、文言。讀易,韋編三絕。”孔子把記載周易的竹簡翻來翻去,以致串連竹簡的熟牛皮都斷了三回。“韋編三絕”這個成語就是這么來的。
前面說過,孔子為周易作傳的《十翼》,即《彖上傳》《彖下傳》《象上傳》《象下傳》《系辭上傳》《系辭下傳》《文言傳》《說卦傳》《序卦傳》《雜卦傳》。孔子把六十四卦分為上下兩個部分,上經三十卦,下經三十四卦。凡《十翼》中涉及的“上”、“下”,即針對的是上經和下經。《彖傳》,就是統論某一卦之義的言辭。《象傳》分為《大象傳》和《小象傳》,分別對的是卦與爻,是說卦與爻所體現的形象和意義。《系辭》則是從哲理高度解釋卦與爻,把周易上升到社會學、倫理學、哲學的高度。孔子論述周易的許多重要創見,體現在系辭中。《文言傳》則是專門論述乾、坤兩卦及各爻深奧道理的的部分。《說卦》解釋各卦的卦名及象征。《序卦傳》則說各卦排序的道理。《雜卦傳》是把相關或相反的兩個卦放在一起比較、解釋。
《周易》節選
孔子對周易的貢獻,最主要的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他所做的周易傳即《十翼》是人們解開周易的金鑰匙。周易大家、也是我母校吉林大學著名教授金景芳老師說:“沒有《易傳》的話,我們今天便不可能看懂《易經》。
二是孔子把周易各卦、各爻所預示的吉、兇、悔、吝、厲、咎,用卦的構成以及爻的時、位、比、應、承、乘等完美地做解釋。這樣就出現了一個文化奇觀:占卜的結果與人生的哲理相統一、相印證。他把周易升華了,借助周易講了許多做人、做事和從政的深刻哲理,以及他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像“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這樣的名言警句在易傳中隨處可見。周易成為群經之首、儒家經典,全是孔子的功勞。
三是孔子易傳文辭的精美,使晦澀的周易呈現出典雅、明麗、暢達的色彩,對周易的流傳起了巨大的作用。這與《論語》質樸的文風是大不相同的。易傳的許多詞句、段落讀來令人齒頰生香。其實我們記住的周易的許多內容,都是孔子的手筆。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出自孔子的《大象傳》。以《系辭上傳》第一章為例,簡直是能夠吟唱的詩歌:“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剛柔斷矣。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兇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是故剛柔相摩,八卦相蕩。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日月運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
《易經》
孔子癡迷周易,但不拘泥周易。因為他從周易中更多看到的不是吉兇的結果,而是其中的原由,是其中蘊含的大道理。所以,他解易也常常別出心裁。史書《論衡》記載:魯將伐越,筮之得“鼎折足”。子貢占之以為兇,何則?鼎而折足,行用足,故謂之兇。孔子占之以為吉,曰:“越人水居,行用舟,不用足,故謂之吉。”果克之。孔子把“鼎折足”的兇卦“妙解”成吉卦,居然應驗了。他看到的一定不是表面現象,而是魯、越兩國天時地利人和的優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