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國醫學認為:“有諸內者,必形諸外”。也就是說,容貌美與人體臟腑的功能有著密切的關系。只有當人的五臟六腑精氣充盈、氣血旺盛時,才可能擁有明眸皓齒和紅潤細膩的面容。相反,當臟腑功能出現故障的時候,多么美麗或俊朗的容顏都會因此而大打折扣。而全息頭療,正是通過對人體頭面部的經絡穴位以及臟腑反射區進行刺激和調理,從而幫助人們實現養顏美容的目的。下面我就對全息頭療中,針對駐顏美容方面的一些療法給大家介紹一二。
一、駐顏美容從調理脾胃開始。
《黃帝內經》中曾提到:“女子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發始墮”。 我們知道,陽明脈就是胃經,胃經起于面部的迎香穴,是專門走臉的,從這里不難看出,中醫認為女子的衰老是從胃開始的。而從西醫的角度出發,胃屬于人體消化系統中最主要的器官。我們知道,胃不好的人大多缺乏良好的食欲,即使是有食欲,吃下去的食物恐怕也不能很好的轉化成身體必須的營養,試想,一個得不到營養潤澤的人哪里還有什么美麗可言呢?所以說,駐顏美容的關鍵在于胃,而胃又與脾相表里,如果我們掌握了脾胃在頭部的反射區位置,無論是采取刮痧,還是叩刺,或者僅僅是空閑的時候揉一揉、按一按這些位置,其實都可以收獲保健與美容的雙重功效。
★胃的反射區定位:
尋找胃部的反射區,應從兩眼瞳孔直上發際處為起點分別向上引一左一右平行于前后正中線2厘米長的直線,兩條直線的正中3厘米寬的位置為清醒區兩側的剩余位置就是胃部反射區。
★脾的反射區定位:
脾的反射區在左側頂骨結節處的后下方,位于耳后線上約1.5厘米見方的區域。
二、頭療美容“一二三”。
★一摩(摩擦面部潤顏):
明萬歷年間的學者周履靖,在談養生之道的《蓋靈單》一書里,就主張“面宜常摩”,認為如此可以“去面折,紅潤。”此外,明人鄭宣在《昨非庵日篡•頤真》里,也主張“手宜在面”(常用手按摩臉頰)是“修昆侖(仙術)之法”。據悉,晚清的慈禧太后就時常用長約二、三寸的玉棍在皮膚上滾動按摩,看過她洗澡的德令郡主形容說:“其肉色出奇的鮮嫩……象這樣一個軀體,尋常只有一般二十歲左右的少女才能如此;不料此刻我卻在一位老太太身上看到了。”由此可見,按摩面部皮膚是自古就有的駐顏之道。具體按摩方法如下:
將食指、中指、無名指三至并攏,先摩擦額部,從左往右和從右往左以畫圈的方式各反復20~30次;再由下而上和由上而下仍以畫圈的方式摩擦兩側面頰各20~30次。
★二按(指壓眼周除皺)
①用兩手食指指腹按在兩眼內側眼角的睛明穴處,然后每秒做一次強力按壓,一定要有強烈的酸脹感,按壓10次為一族,每次2~3組即可。
②用兩手拇指的指腹分別按壓兩個外眼角,操作同上。
★三推(推揉額部五條線)
第一條線:印堂→神庭。用兩拇指一前一后邊推邊揉。
第二、三條線:魚腰→陽白→頭維。兩拇指于兩側邊推邊揉。
第四、五條線:瞳子髎→太陽→絲竹空→懸顱→率谷。兩拇指于兩側邊推邊揉。
注:每條線往返5~10次。
王博士溫馨提示:
給頭面部做按摩,和農夫引水澆田時,清理布滿雜草的水溝是同一個道理。我們知道,雜物即除,久滯的流水才可以順利而過,去灌溉饑渴的農田。而分布在我們頭面部的經絡穴位正如那農田里的水溝,不就是因為‘雜物’橫陳,阻礙了氣血的運行,產生了瘀滯,從而導致了斑點、痘痕和晦暗的膚色嗎?其實,全息頭療并無多少神秘之處,只不過是用一些特定而多樣的手法和器具來刺激體表經脈,使氣血循環,打通穴道,疏通經絡,從而增強面部細胞的新陳代謝,促進淋巴液的流動,帶走細胞所產生的廢物和毒素,以此來達到美容養顏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