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想寫寫孩子的閱讀,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閱讀的重要性,也慢慢體現了。
我小的時候,沒有這么多的娛樂活動,我父母都是知識分子,喜歡讀書。而且,對他們來說,我能自己看書了,他們就有了自己的時間,可以不受孩子的干擾。所以,我很小就開始閱讀了。由于小的時候有很多不認識的字,自己也懶得查字典,所以,我養成了囫圇吞棗的習慣,看書快,但是不細致,對情節記憶深刻,但是不能體會文字的優美。
隨著我的孩子慢慢長大了,我一直認為在我們潛移默化的影響下,孩子自然就會喜歡閱讀的,然而,事實證明,閱讀是孩子自我體會的一個過程,成人的影響只是一個方面。在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的過程中,我發現,有幾個特點,是孩子們喜歡閱讀的關鍵。
1,聽故事,是閱讀的第一步。
孩子都喜歡聽故事,聽故事的過程中,孩子學會了理解語言、組織語言、觀察細節,等很多內容。所以,聽故事,同樣能起到閱讀的作用,所以,我認為聽故事,就是閱讀的一個環節。
在孩子年齡小的時候,往往要求家長反復讀一個故事,家長都煩了,孩子還不煩。很多家長常常建議孩子:換本書吧,換個故事聽,這本書已經講了好多遍了。其實,重復是小孩子的特點,孩子是在反復中,不斷學習,不斷掌握以前沒注意到的東西,所以,重復是孩子學習的必修課。家長的建議其實是中斷了孩子的學習過程。所以,“聽什么樣的故事,聽多少遍”這件事,要聽孩子的。
2,聲情并茂的語氣比情節更能吸引孩子。
對孩子來說,聽故事,并不能迅速體會情節,吸引他們的,是讀書人的語氣。所以,如果用平淡的語氣來講故事,孩子也能學到很多東西,但是,換個活潑的語氣,氣氛會更好,孩子的參與性也會更強,孩子能學到的東西會更多,因為你的語氣的變化,讓孩子的記憶有所側重和加強。所以,讀故事不是重點,重要的是你的語氣要能吸引孩子。
3,讀和聽,都要有啟發和參與的過程。
不管是讀書給孩子聽,還是孩子自己看書,孩子都喜歡能參與進其中,所以,讀和聽之后的引導和提問,孩子們往往更喜歡。這會讓孩子回憶故事情節,加強孩子的理解,開動孩子的腦筋,啟發孩子的思維,擴大孩子的視野。總之,在故事結束后,別忘了設計幾個小問題,請孩子們參與。
4,閱讀,很難“從一而終”。
我們成人,常常不愿意在自己做事情的過程中被打斷。因此,在同孩子一起讀書的時候,我們也常常不能容忍孩子的打斷,很多家長會在面對孩子的提問時,說“講完了再說”。其實,“從一而終”的行為,打斷了孩子的探索和學習的過程,等我們講完了整個故事,孩子早就不記得他當初要問什么問題了。在同孩子讀書的過程中,孩子是主體,所以,要以孩子的感受優先,如果孩子要提問,成人應該中斷自己的閱讀,解決了孩子的疑問后,再繼續。
5,閱讀的障礙來自書的選擇。
選擇孩子喜歡的書,才能讓孩子有讀下去的興趣。但是,由于現在我們的書目繁雜,類別標示不清晰等特點,家長往往不知道什么樣的書適合孩子,只能憑自己的感覺買來書讓孩子讀。而這其中很多書,往往并不是孩子喜歡的,所以孩子也沒有讀下去的興趣。
選擇孩子喜歡的書有幾個途徑:一個是帶孩子親子去挑選,另一個就是培養孩子的興趣。所謂培養孩子的興趣,就是先讓孩子了解了故事,再閱讀,孩子就會帶有比較濃厚的興趣了。比如:孩子看過相關的動畫片、聽過相似的故事等,此后再讀書,孩子就會比較喜歡。
6,讀書的過程是個漸進的過程。
閱讀是個過程,這其中有很多障礙要孩子自己去克服,比如孩子開始會一個字一個字的慢慢認,但是,漸漸的,孩子讀書的速度也會加快。這個過程,只能靠孩子自己通過經驗的積累來完成。所以,讀書是個漸進的過程,要給孩子進步的時間和機會。
7,能自己閱讀不是聽故事的終結點。
很多家庭中,隨著孩子能自己閱讀了,家長就要求孩子自己看書,而不再講故事給孩子聽。其實,聽和看,并不是互相取代的,而是互相促進的。所以,如果孩子喜歡,讓孩子多聽,永遠都是一個好選擇。
美國的小學沒有作業,但是他們有大量的書目要閱讀,美國的教育認為:良好的閱讀習慣是未來成功和幸福的保證之一,良好的閱讀能力是一個人持續學習能力的重要保障。
其實在中國的學校教育中,對孩子們的閱讀也越來越重視了,但是,中國目前的教育注定了:閱讀只能是在家庭中完成和提高的一種能力,提高孩子們的閱讀能力,更多的需要父母的幫助。
【聲明】本文系作者原創,經作者同意在本平臺發送。歡迎各位粑麻分享到朋友圈;若其他平臺轉載請注明出處“成致-青少年教育”和原作者,否則我們將究其責任。
【作者簡介】
黃微:家庭教育專家,知心姐姐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員、團中央《知心姐姐》雜志社心理健康教育全國巡回報告團講師。多家親子網站特聘專家,多家教育雜志撰稿人、國家一級培訓師,著有《我最想要的親子性格書》、《做個好媽媽其實很容易》等多部作品。資深家庭和教育咨詢專家,黃微家庭&教育咨詢創始人、首席咨詢專家。
“成致青少年教育”微信公共平臺(微信號:see_do_get),關注每一位青少年的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