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應該是治療「痔瘡」最厲害的方子,內痔外痔混合痔統統搞定,再也不用開刀動手術了!
到了唐代,日本開始全面學習中國文化,中醫學也被日本全盤吸收,并在后世發展成為具有日本特色的中醫學——「漢方醫學」。重點是,在日本江戶時代,出了一個著名的漢方醫學家,叫做原南陽(1752-1820)。此人一生著作甚多,尤其擅長經方。據日本《漢方之臨床》第10卷第4號第25頁記載,原南陽自己患了痔瘡,且嚴重出血,非常痛苦。于是,原南陽發誓要把自己的痔瘡治好。在經過反復實踐和漫長思考后,他終于研究出了一個厲害的方子,一舉攻克了自己的痔瘡。它就是在日本漢方醫學界獲得廣泛贊譽的痔瘡名方——組方配伍:柴胡6g,黃芩6g,當歸6g,升麻3g,甘草3g,生大黃3g。此方當歸可以和血,改善血行不暢的狀況,兼有止痛之效。其他都是清熱、瀉火、解毒之品。且柴胡、升麻相配,有升提舉陷之用,能促使脫出的痔核內收。生大黃瀉熱通便,便暢則免流血之煩惱。統觀全方,雖然藥味不多,但是個個都是既能各司其職,又能通力合作的藥中精英,配伍十分精妙。原南陽先生的意思是,我的乙字湯,可以治療各種各樣的痔瘡,不管是內痔還是外痔或者混合痔,統統搞定!日本一些著名的漢方家如大塚敬節、矢數道明等人,都非常贊賞這個方子,認為效果非常好。比如,被譽為日本漢方醫學界的一代宗師、「明治期漢方最后之巨頭」的大塚敬節,就曾評價此方說:「該方是原南陽的經驗方,可以用于各種各樣的痔瘡,特別是對于痔瘡疼痛、出血和肛裂最為適用」。另外,中國著名經方學者、《傷寒論》研究專家、《一個老中醫的經方奇緣》作者婁紹昆先生,也曾評價此方說:「幾十年來,我用這個方治療痔瘡起碼有上百例了。其中有好幾個病例都要準備做手術了,吃了這個方藥后免除了手術之苦。有的患者是手術后復發,用乙字湯也有效」。至于為何叫做「乙字湯」,很多中醫的解釋是說「乙」字的筆畫彎彎曲曲的,和人體的大腸很像......,云云。真實的情況是,原南陽創制過四種代表方劑,且以「甲乙丙丁」命名,分為「治瘀血方、治痔瘡方、治諸淋方(尿道炎)、治澼囊pìnáng(胃下垂)方等四種。可見,「乙字湯」的「乙」,就是甲乙丙丁的「乙」,和大腸并沒有一毛錢的關系。我們請漢方醫學的老師——中國中醫,來談談痔瘡的事兒。
藥王孫思邈老師,曾在《備急千金要方》中,對痔瘡做了分類:「痔之疾五種。夫五痔者,一曰牡痔,二曰牝pìn痔,三曰脈痔,四曰腸痔,五曰血痔」。在古代,牡和牝相對,牡為雄,牝為雌,在這里的意思是指外痔和內痔。而脈痔,相當于現在的肛裂。腸痔,就是肛門周圍膿腫,并伴有惡寒發熱的狀況。血痔,是指伴有明顯便血癥狀的內痔。南宋名醫楊士瀛老師在《仁齋直指方論》中直言不諱地指出:「蓋熱則血傷,血傷則經滯,經滯則氣不營運,氣與血俱滯,乘虛而墜入大腸,此其所以為痔也」。南宋名醫、經方派創始人之一許叔微老師在《本事方續集》中進一步指出:「大凡五痔,皆因虛憊,恣食五辛五味雞魚而成,熱毒壅yōng(堵塞)入大腸,津液不通,氣血凝滯,久坐久忍不糞,種種能成斯疾」。明代著名中醫外科學家陳實功陳老師在《外科正宗》一書中,說的更詳細:「夫痔者,乃素積濕熱,過食炙,或因久坐而血脈不行,又因七情而過傷生冷,以及擔輕負重,竭力遠行,氣血縱橫,經絡交錯,又因酒色過度,腸胃受傷,以致濁氣瘀血,流注肛門,俱能發痔。此患不論老幼男婦皆然」。胡吃海塞,不知節欲,且運動太少,導致氣血瘀滯,濕熱下注,集于肛門,引發痔瘡。「治之法,切不可輕易割取,多致淹忽,惟當用以穩重湯劑,徐徐取效,不可不知」。注:淹忽,即反復發作或死亡之意。
痔瘡這個問題,一定要從「解熱、調血、順氣」入手,從根源治療。類似馬應龍痔瘡膏之類的外用藥物,并不能解決根本問題。需要嚴肅指出的是,千萬不要動不動就做手術,否則會落下后遺癥,反復發作,最終導致肛門無法閉合,終生不愈,痛苦不堪!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