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若虛,字和號都不祥,他主要的活動是在公元七世紀的中期到公元八世紀的前期,揚州人,初唐時期的詩人,與賀知章、張旭、包融并稱為“吳中四士”。張若虛的詩僅存二首于《全唐詩》中。其中《春江花月夜》是一篇膾炙人口的名作,它沿用陳隋樂府舊題,抒寫真摯動人的離情別緒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語言清新優美,韻律宛轉悠揚,洗去了宮體詩的濃脂艷粉,給人以澄澈空明、清麗自然的感覺。
關于他的詩句并不多,目前僅存兩首。《春江花月夜》與《代答閨夢還》,后者屬于五言長律閨怨詩,描寫了思婦一天內的心境變化,以景抒情,表達對邊塞之人的相思離愁。作者多用側面烘托的手法,句句寫的都是心境,表達出來孤寂冷清的畫面。
張若虛
張若虛的出生和死亡都不祥,他主要活動在公元七世紀中期到公元八世紀前期,至于民間所說的“吳中四士”,也只能說明他們的名氣在當時都是差不多的,并且因為戶籍地相近所以并稱。
關于張若虛的生平事跡是少之又少,對于他的作品也是寥寥無幾。在唐朝,他的詩集幾乎沒有流傳在世的作品。從唐朝到元朝,他的一篇叫做《春江》的詩歌幾乎都沒有被別人所重視。根據文史學家的考證,現在所存著的唐詩等選本中都沒有看到過他的詩作。
不僅在唐詩的選本中沒有他的詩歌,而且到了明朝對他的詩集也是只字未提。最早收錄他《春江》詩歌的人應該算是宋代的郭茂倩,收集在他的《樂府詩集》中。然而這僅僅只是收錄在樂府體詩中,直到明朝中還是沒有將他的詩選在“正聲”之中。不過值得慶幸的是,張若虛的詩還是被保留了下來。
等了相近一千多年之后,張若虛的創作總算有了很大的轉折。自從被明朝時期的李攀龍將他的詩選入選本之后,他的詩也經常出現在很多的詩集中。
張若虛的詩
關于張若虛的詩在目前僅保存了兩首,其中一首《春江花月夜》最為著名,奠定了他在唐詩史上的地位。這首詩歌一共有三十六句,用清麗的筆風來描寫了江南春夜的誘人景色,同時還寄托了游子的思鄉之情。全詩意境孔明,音律優美,是千古的絕唱。
張若虛的詩
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春天的江潮水勢浩蕩,與大海連成一片,一輪明月從海上升起,好像與潮水一起涌出來。
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月光照耀著春江,隨著波浪閃耀千萬里,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江水曲曲折折地繞著花草叢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著開遍鮮花的樹林好像細密的雪珠在閃爍。
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月色如霜,所以霜飛無從覺察。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水、天空成一色,沒有一點微小灰塵,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輪孤月高懸空中。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江邊上什么人最初看見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著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只相似 一作:望相似)
人生一代代地無窮無盡,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總是相像。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不知江上的月亮等待著什么人,只見長江不斷地一直運輸著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游子像一片白云緩緩地離去,只剩下思婦站在離別的青楓浦不勝憂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哪家的游子今晚坐著小船在漂流?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樓上相思?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
可憐樓上不停移動的月光,應該照耀著離人的梳妝臺。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月光照進思婦的門簾,卷不走,照在她的搗衣砧上,拂不掉。
此時相望不相聞,愿逐月華流照君。
這時互相望著月亮可是互相聽不到聲音,我希望隨著月光流去照耀著您。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鴻雁不停地飛翔,而不能飛出無邊的月光;月照江面,魚龍在水中跳躍,激起陣陣波紋。
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昨天夜里夢見花落閑潭,可惜的是春天過了一半自己還不能回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江水帶著春光將要流盡,水潭上的月亮又要西落。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霧里,碣石與瀟湘的離人距離無限遙遠。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落月 一作:落花)
不知有幾人能趁著月光回家,唯有那西落的月亮搖蕩著離情,灑滿了江邊的樹林。
其二
代答閨夢還
關塞年華早,樓臺別望違。
試衫著暖氣,開鏡覓春暉。
燕入窺羅幕,蜂來上畫衣。
情催桃李艷,心寄管弦飛。
妝洗朝相待,風花暝不歸。
夢魂何處入,寂寂掩重扉。這首詩是初唐詩人張若虛的作品,全詩艷麗工整,欲出宮體之籬,似啟溫李之風,張若虛的詩風上承齊梁,下開盛唐,在詩歌的歷史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大家往往認為,是初唐四杰為盛唐詩歌的興盛局面打下了良好的開端。實際上,張若虛也是功不可沒的一員。這首擬閨怨詩就是最好的證明。
詩人首句點題,為戍守關塞,年輕的丈夫與妻子離別了。場景是凄清動人的,但作者僅僅是一筆帶過,給讀者以無窮的想象空間。他僅僅描繪了送別的尾聲:妻子佇立于樓臺之上,遙望著三步一回頭的丈夫,直到他的身影消失在遙遠的地平線。這是送別的結束,卻是全詩的開始。
離別之后,這位女主人公就陷入了漫長的苦思中,但也要強打精神來梳妝打扮。穿上了新衫,才感覺到了春天的溫暖。簡單的梳妝后,她把目光投向了窗外。窗外生機盎然、花紅柳綠。偶有燕子飛過,透過羅幕看看她。不知何時,有幾只蜜蜂也打起了她那件“畫衣”的主意。詩人在此著一生花妙筆,畫衣上繡的花竟然能把蜜蜂引來,可見其逼真生動,又可見思婦對這畫衣是如何的用心。這句將她百無聊賴卻又想借此給心上人帶來驚喜的心情彰顯無疑。
春季正是山花爛漫的季節,桃紅李白,而女主人公的心緒卻紛亂如麻。忽然從遙遠的方向,傳來了悠揚的樂聲,大約是《折柳》吧!于是她讓自己沉醉在其中,讓自己的心飛向遙遠的邊塞,飛到丈夫的身邊。
上面四句借對外物描寫,來烘托女主人公的心境。而下面筆鋒一轉,又轉到了女主人公本人。她幻想著丈夫會在未來的某一天回來,于是盛裝打扮,等待著遙遠的離人。而春去秋來,花開花落,該回來的人卻還沒有回來。夜漸漸深了,她進入了夢鄉。但她卻陷入了“惟夢閑人不夢君”的新的苦惱中。最后她醒了,重重的長嘆一聲,“唉——”在寂靜的夜里,這一聲長嘆竟是回聲重重。在重重的回聲中,她無奈的再次把大門關上了。
作者多用側面烘托的手法,借助帶有感情色彩的事物來抒情。另外,這首詩對于人物心理描寫的方式又可稱得起是別具一格。句句不直接描繪心境,可句句寫的都是心境。如果要將這首詩翻譯成為意識流作品,那就韻味大減。好比將一個曲曲折折的迷宮拉直,明了易懂,但趣味卻蕩然無存了。
張若虛有很多優秀的作品,但僅僅流傳下來兩首。除了這首之外,還有一首就是廣為流傳的 《春江花月夜》。余下的詩,都在漫長的歲月中散失了。
在張若虛的詩中,《春江花月夜》是一首名作,它沿用了陳隋時期的樂府的題材來進行創作,抒發了自己的感人肺腑的離鄉之情和富有哲理的人生感悟,詩句的語言優美動人,音律委婉悠長,完全不同于宮廷詩的過度包裝,給人一種空靈幽靜。自然清新的感覺,后人評價創作這首詩歌的張若虛為大家。
詩歌《春江花月夜》是樂府吳聲的歌曲名,據傳是由南朝的陳后主所創作,原來的歌詞已經不傳世了。后來隋煬帝也曾經創作過此曲,張若虛的這首詩歌是擬題作詩,詩歌的曲調跟原來的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卻最富盛名,具體的創作的背景已經不能再進行考究了。
整首詩歌主要用春、江、花、月和夜為背景進行描寫,并且主要以月為主體。“月”是全詩中最核心的部分,將整首詩歌聯系在了一起,詩歌跟隨著月的生和落來進行情緒的描寫。在月光的照耀下,將自然景物以及人物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組成了一個完整的詩歌形象,向世人展示了一副動人的畫卷。這幅“畫卷”主要是以淡色為主色,加上墨色的勾勒,就像是一副淡雅的水墨畫,讓人感到心曠神怡。
張若虛是哪個朝代的
張若虛是哪個朝代的人?由于張若虛的出生和死亡的年份都不祥,因此人們對于他是哪個朝代的人感到十分好奇。張若虛主要活動是在公元七、八世紀年間,應該算是初唐時期的人。已經知道張若虛是哪個朝代的人了,下面就來看看張若虛相關的內容。
張若虛
張若虛曾經擔任過兗州兵曹。中宗神龍的年間,張若虛與賀知章、張旭、包融并稱為“吳中四士”。關于張若虛的詩集在現在只有兩首流傳在世上,其中一首《春江花月夜》是最讓人印象深刻的一部詩作,這首詩歌沿用了陳隋時期樂府的風格,用感人肺腑的字詞來打動著人們的內心,讓人有一種空靈、清麗的感覺。
在唐代的時候,似乎沒有張若虛的詩歌傳世,直到過了將近一千多年,他的詩歌終于得到了別人的關注和賞析,他的杰作的命運也開始有了逆轉。
對于張若虛這個人,如今很多詩歌愛好者應該并不會感到陌生,他的詩歌《春江花月夜》,更是讓很多人非常熟悉。但是對于張若虛個人的經歷,人們知道的是少之又少,在如今的史料中對于他的介紹也只有寥寥幾筆帶過。
雖然對于他的生平事跡我們并沒有過多的了解,但是我們可以從他的詩歌中得到他相關的思想感情,他通過詩歌的創作表達了對生活單純而明凈的向往,富有浪漫主義的色彩,他的詩句也成為了唐朝非常有特色的作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