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很多健康認知和生活方式是錯誤的,然而我們并不知道。
一、身體是父母給的,健康是自己要的
父母賜予我們身體和生命,每個人攜帶的基因,來源于父母,無法選擇。
而健康則不同,健康得益于每個人自身。對大多數人來說,健康與否,與個人自身的行為和觀念密切相關。要不要健康,全在自身。
世界衛生組織指出,個人的健康和壽命60%取決于自己,15%取決于遺傳,10%取決于社會因素,8%取決于醫療條件,7%取決于氣候影響。
也就是說,在影響人類健康的四個主要因素——遺傳生物因素、行為生活方式因素、環境因素、醫療衛生條件因素中,遺傳因素的作用僅占15%,行為生活方式因素的影響作用占到了60%。
正因為如此,我們能夠在先天條件下,充分調動后天的能動性,掌握科學的健康知識,培養科學的健康觀念,養成健康的行為方式,從而把握健康真諦,走上健康之路。
二、健康的定義不斷完善
從古至今,人類對健康的理解在不斷完善。
古希臘人關于健康的最初認識描述是:“健康意味著身體內血液、黏液、黃膽液和黑膽汁四種液體達到平衡狀態”。
傳統消極的健康定義:“健康就是沒有疾病”。現代社會,很多人對健康的理解還停留在這個層面。
世界衛生組織關于健康的定義不斷完善。1948年世界衛生組織憲章中首次提出三維的健康概念:“健康不僅僅是沒有疾病和虛弱,而是一種身體、心理和社會上的完善狀態”。
1984年,在《保健大憲章》中進一步將健康概念表述為:“健康不僅僅是沒有疾病和虛弱,而是包括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能力的完好狀態”。
1989年,世衛組織又進一步完善了健康概念,指出健康應是“生理、心理、社會適應和道德方面的良好狀態”。
從不斷完善的健康定義中,我們可以看到,健康是多維的,包括生物、心理、社會、道德四個維度。我們不僅僅要關注身體健康,還應關注心理健康,與環境的和諧等方面,這樣對健康的理解才全面。
三、慢性病是健康“頭號殺手”
自19世紀末以來,疾病與健康領域發生了質的改變。曾經廣泛流行的感染性、傳染性疾病退居次要地位,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成為威脅人類健康的主要殺手。
慢性病是一類起病隱匿、病程長,且重復就診率高的疾病。我們經常提到的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腦血管病和惡性腫瘤,是導致我國人群死亡的主要慢性病。
慢性病雖然危害大,但不可怕。慢性病又稱生活方式病,是由于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不良行為,以及社會、經濟、精神各方面不良因素導致的。因此,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慢性病是可以預防的。
我們常說,治病不如防病。好的醫生,不僅告訴你怎么治病,還應教會你怎么不得病。
我們還常說,最好的醫生是自己。成為自己的“醫生”,需要學習基本的知識和技能。
有所為,有所不為。把健康當作一項投資,你善待自己,付出了才能得到回報。
現在媒體上的健康信息多如牛毛,讓人眼花繚亂。常常有各執一詞、自相矛盾的信息,讓人感到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