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
百善孝為先,孝順父母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民法典也規定了成年子女對父母的贍養義務。成年子女對父母的贍養義務包括對年老的父母經濟上的供養、生活上的照顧和精神上的慰籍。
可是生活中,很多人把對父母的贍養義務等同于餓了給口飯吃,病了帶去看病,有閑錢了再給父母塞幾個小錢。當然民法典規定的成年子女對父母的贍養義務確實包括了經濟上的供養。但是除了給錢之外,還有很多事是錢買不到的。父母年老力衰行動不便,如果在生場大病,吃喝拉撒的都需要人照顧,這個照顧就是錢買不到的,當然現在有錢也可以請護工。即使是護工、保姆可以解決父母的護理照顧問題,但是父母子女之間的親情是無法替代的,即使花重金請來的金牌護工可以給父母五星級的服務,但是也無法滿足老人對兒女在膝下的渴望。
編輯
?
2013年,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專門將“常回家看看”寫入法律,專門針對的就是空穴老人問題。老年人可以要求子女對老年人給予精神上的慰籍。如果子女拒不履行的可以申請法院強制執行。
這樣的規定看似給老年人晚年生活帶來了一絲曙光,如果子女不回家,直接就找法院就行了。但是司法實踐中,我們卻遇到了難題。司法實踐中如何操作呢?法律規定贍養包括精神上的慰籍,但司法實踐中什么是精神上的慰籍很難清楚形容,常回家看看,多久回次家才能叫常回家看看,即使被迫回家了,坐在家里一聲不坑甚至對父母惡言相加,這能否實現真正的常回家看看。
編輯
?
?真正的親情是買不來的也不是法律可以強迫了,如果哪一天到了法院強迫你去關心父母的時候,這份親情也早已不再。所以在司法實踐中,對于此類案件,建議專門找一些經驗豐富的老同志專門負責,并以調解為重心,重要的是打開父母與子女之間的心結,讓破鏡重圓,而不是為了結案而機械的適用法律一判了之,案件而事不了,而且這種判決也注定難以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