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在介紹老子的時候提到了三個人:老聃、老萊子、太史儋,也是就說《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中有三位“老子”。老子究竟是誰,誰才是真正的老子?司馬遷的說法模棱兩可。
他首先介紹的是老聃,是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人,姓李,名耳,字聃,做過周朝掌管藏書室的史官,孔子曾向他學習。
說完老聃,司馬遷又提到一個人,一個叫老萊子的。他說這個人也是楚國人,著書十五篇,都是談論道家的,與孔子同時。司馬遷可能覺得這個老萊子或許是老子。
接著司馬遷又說,孔子死后一百二十九年,有個周太史儋,有人說他就是老子,也是模棱兩可。
好在現在有了出土材料,出土的楚簡提到“仲尼學乎老聃”,也就是說孔子求學的那位老子叫“老聃”。所以一般認為道家開創者老子就是這位老聃,他大約生活在春秋末期,年紀略長于孔子,史官出身,孔子曾向他問過禮。
老子做過周朝圖書館的管理員,《史記》記載老子看到了周王室要衰敗了,打算隱退。這里的“見周之衰”并不是泛指周王室的衰落,很可能是指發生在老子生活時代的王子朝稱兵作亂一事,這場叛亂維持了18年之久,最后以王子朝兵敗帶走周之典籍奔楚結束。老子作為圖書館的管理員,書都被人搬走了,“官守師傳之道廢”,最后也只能李周歸隱。
《史記》說老子到了函谷關,關令尹喜對他說:“您就要隱居了,勉力為我們寫一本書吧。”于是老子就撰寫了五千言,闡述了道德的本意,這本書后來被稱為《老子》或者《道德經》。今本《老子》分上、下兩篇,《道經》在前,《德經》在后,分為81章。現在出土了好幾種《老子》,如1973年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姆出土帛書《老子》甲乙本,編次為《德經》在前,《道經》在后。
1993年在湖北荊門市的郭店楚墓出土了一批戰國的竹簡,后來被學界稱為“郭店簡”,其中就有《老子》(甲、乙、丙)三篇,部分道經和德經。
2009年初,北京大學搶救收藏一批流失海外的西漢竹書,有《老子上經》和《老子下經》的篇題,分別對應今本《德經》和《道經》。原本老子很可能就是《德經》在前,《德經》在后,而且不分章。
根據出土的帛本和簡本,現代學者考證認為老聃其實就是老彭,孔子說她和老彭一樣是“述而不作”,那么《老子》最初應該只是老聃口述—“嘉言善語”。他的繼承者將其記錄下來并入闡釋補充,老萊子和太史儋很可能就是在《老子》流傳成書過程中對其加以闡釋、加工、補充和整理的人 。伏俊璉等現代學者認為,老聃、老萊子、太史儋三人可能在不同歷史時期都對《老子》一書做出過不同的貢獻。
作為儒家與道家的開創者,孔子與老子不一樣的是,孔子后來成了圣人,而老子則演變成為神人。在整個春秋時代,老子詩人,沒有任何神性的東西。戰國之后,神仙方術漸漸被附會到黃老身上,因為老子思想鴻蒙難解,玄之又玄,老子本人也開始變得神秘了。時代越往后,老子就變得越撲朔迷離,到了東漢,就成了人們信仰的神人。東漢末年,官方還為老子建立了祠堂。
東晉葛洪的《神仙傳》總結了早期人們對老子的各類神異情形的描述,如初生神異,一說他母親看到一顆大流星就懷孕了,一說他母親懷了72年才生下他,而且老子一出生頭發就是白的,所以被稱為“老子”。老子為何姓李呢?也有神話傳說,說因其母生之于李樹下,并且他生而能言,指著李子樹為姓,于是姓李。此外,《神仙傳·老子篇》還記載說老子可以用符使人長生等,這些大概都是從東漢以來就有的的傳說。
東漢末年,張道陵創立道教。為了吸引教眾,他不斷宣揚自己的神異,而又說自己的神異是從老子那里得來的,這樣,就把老子奉為了教主。張道陵為什么會選擇老子呢?
第一,已經神化了的老子有助于道教于當時同樣被當做神的“佛”以及其他神仙方術相抗衡;
第二,民間流傳說老子西出函谷關,化身為佛陀,說明佛教亦為道家的分支,而史書上又說儒家的創始人孔子曾向老子學習過,這就又高了儒家一頭,于是道教選老子,就有助于道教在三教斗爭中取得一個有利的位置;
第三,漢代獨尊儒術之后,儒家思想成為主流,而道教想要立身,就必須尋找一個能與之抗衡的體系,《道德經》就為道教創立提供了理論支持。傳說張道陵寫了《老子想爾注》,這本書是對《道德經》的注解,而張道陵通過自己的闡述把哲學著作《道德經》改造成了宗教經典,尤其是使“道”人格化,他解釋成為“吾”“我”,這就把“道”變成了人格神。
《老子想爾注》文中曰:“一散形為氣,聚形為太上老君。”“一”即是道,其散形則為氣,凝聚成型就是“太上老君”,“太上老君”的稱呼第一次出現了。一直以來,神化了的老子常常被看作道的的化身,而張道陵又說道是太上老君,這樣老子就成了太上老君。
“太上”是什么意思呢?“太上”是至高無上的意思。《淮南子》第一篇“原道訓”即講太上之道。
總之,張道陵尊老子為道教的教主,而且最早把老子尊稱為“太上老君”。到了南北朝,道教雖然分裂為各個派別,但基本都認可“太上老君”指的是老子。當然,來自后來還有一切其他的名號,如道德天尊等。《酉陽雜俎》總結說:
“老君又曰九大上皇洞真第一君、大千法王、九靈老子、太上真人、天老玄中法師、上清太極真人、上景君等號。”
但“太上老君”這一稱號,作為老子的代稱,具有普遍的社會認可度。
除了普通教徒尊稱老子,統治階層對老子也極為推崇。如唐代皇帝以老子李耳為始祖,于是建太清宮專奉老子,太上老君被封為太清境洞神教主。到了宋朝,宋真宗加封老子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資治通鑒》記載說,“教主道君皇帝”宋徽宗自稱曾夢到被太上老君召見,他更是對太上老君信奉有加。
除了老老子從歷史人物變成了道教教主,道教從創立以來,還吸收了諸多歷史人物進入其體系,如四大天師:張道陵、葛玄、薩守堅、許旌陽,他們都是在歷史上確有其人的。其中張道陵是道教的創始人,是張魯的爺爺;天師葛玄是東晉寫《抱樸子》的葛洪的從祖父,是道教靈寶派祖師,又被稱為葛仙翁;許天師許旌陽就是許遜。此外,關于,張飛,姜太公等,也都是道教中的重要神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