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產配置是一個非常博大精深的話題。市面上有很多相關的書籍,但有80%的朋友看完都是迷茫依舊,依然不知道該如何操作配置。其實對于每個人來說,每次牛市或者熊市到來的時候,你的個人資產是如何分布的,直接決定了你能否在上漲的時候收獲大部分的收益,在下跌的時候規避大部分的風險。
動輒滿倉、空倉當然可以創造暴富的神話,但概率極低。沒有人能夠真正地擇時和擇股成功,我們只能回歸比較理性的正確做法,就是資產配置。
投資收益的90%取決于資產配置,這將是你實現長期收益的秘訣。
1、為什么要做資產配置?
(1)市場的波動會讓人拿不住
作為投資者的你,是否也常?;孟?,“有沒有投資期限短、收益高、風險低的產品”?答案是:NO!
不同類型的基金在不同情況、不同時間的表現是不一樣的。這是因為基金公司和基金經理對市場的研究是不同的,他們對哪些資產具有投資價值的判斷也是不一樣的。
市場就是這么奇妙,誰也不可能確定在特定的時間,哪些投資會有好的表現,而哪些會有差的表現。
顯然,如果只投資一只基金,那收益就必然跟著基金經理對市場的判斷而上下起伏。雖然經過漫長的時期,投資依然可以享受市場整體上漲的格局,但在短期內,必然波動大。
如果正好在市場瘋狂的時候,全倉買入一些火熱的行業基金或者主題基金,亦或者是幾只近期業績突出的產品,那不斷追高加倉的結果,就是需要更多的時間去等待均值回歸,享受收益的時間自然也會拉長。
這對普通投資者造成最直接的影響,就是拿不??!復利最大的敵人是波動,很多人都曾擁有過好產品,卻因為在波動中難以堅守而無奈,結果享受不到時間的玫瑰。
來看一下,過去10年主要A股指數的年化收益率和最大回撤:
可以看到,過去十年,創業板指年化收益率雖然高達10.67%,但最大回撤同樣也達到了近70%;我們都知道大幅回撤的感覺是非常難受的,甚至會出現“心里堵得慌”、“心態有點崩”的感覺。而以“中證全債指數“為代表的純債資產,盡管年化波動率只有1.82%,但4.70%的年化收益率似乎也無法滿足我們對于收益的期望。
投資中存在一個“不可能三角”,尤其是單個投資標的,不可能同時滿足流動性、安全性、收益性三大優勢。
比如說,股票類的基金長期看來收益水平很高,交易也非常高效,但波動較大、投資風險高;債券類的流動性、安全性都不錯,但收益性相對而言就較低了。
(2)擇時只是一種神話
波動不可避免,那能否通過擇時來解決波動的問題?在這個板塊漲的啟動前買入持有,在漲到高潮出現泡沫時賣出?理想很美好,現實很骨感。
個人投資者,從2016年1月-2019年6月的統計區間,無論資金體量如何,但賬戶年化收益均為負值,只有機構投資者和公司法人投資者單賬戶實現了平均正收益。
具體來說,統計區間內,市值10萬元以下的個人投資者,單賬戶平均年化收益為-2457元,擇時收益為-774元,選股收益為-1532元;市值在10萬-50萬元的個人投資者,近三年平均年化收益為-6601元,擇時收益為-3018元,選股收益為-2433元,交易成本為1140元;市值在50萬-300萬的個人投資者,單賬戶平均年化收益為-30443元,擇時收益為-15558元,選股收益為-10171元,交易成本為4714元。不難看出,無論是虧錢的個人投資者還是賺錢的機構投資者,依靠擇時都無法實現正收益。
市場擇時和選股固然重要,但從長期來看,無人能準確擇時,選股正確者更是鳳毛麟角。
究其原因,擇股與擇時往往對投資組合起到了負回報,再加上反復交易帶來的摩擦成本,結果大部分投資人的收益都是慘不忍睹。
(3)資產配置是實現長期收益的法寶
一般來說,實現投資最終的收益,需要投資者能夠長期拿住一個整體向上的資產組合。
同時做到了“長期拿住”和“收益整體向上”這兩點,才能真正拿得住,并實現最終賺到的錢。
然而,不少基金短期內就會存在一定波動,而且有時候波動還會非常大,很難做到長期持有。風險和收益是相匹配的,A股市場長期來看并非收益率不高,而是風險收益的“性價比”比較差,股票市場波動太大。
從下面這張圖中我們看到,2009年以來滬深300的收益率并不比標普500指數差多少,但是其波動率遠高于后者。從長期投資盈利體驗的角度看,標普500指數的投資者感受明顯會好得多。
資產配置就可以達到像“標普500這樣平滑向上曲線的效果。
誠然,資產配置就是做一個多類資產的組合。這個組合的目標并非實現收益率最大化,而是要爭取性價比最高,提高風險收益比。
每一項資產就是一個收益曲線,不同的收益曲線就代表著一種類別的資產。因此在實際投資中資產配置應該是對各種收益曲線的組合,達到我們所預期的“長期穩健增值的目的。
過去20年,A股年化收益率不到8%,但是對應的波動率超過了20%,這也是為什么許多投資者認為A股盈利體驗不好。
因此,為了能夠拿住長期向上的資產,投資者必須堅持把資產配置放在第一位,然后是選擇基金等投資品種,最后才是擇時。
2、資產配置的核心要素是什么?
(1)平衡收益和風險
很多人在投資的時候,情緒容易走極端,看好的時候直接All in,不看好的時候直接清倉,往往走在風險和收益的極端邊緣。
而資產配置的核心要素之一,就是風險和收益之間的均衡博弈。
我們來舉個例子,2019年起小張、小王、小李三人初始資金均為100萬。小張全部買入了股票、小王將資金一分為二,分別買入了股票和債券;小李每年年初調整一次倉位,確保股票和債券本金在年初各保持50%。
通過上圖的案例,揭示了資產配置并堅持再平衡是如何貢獻超額收益的。
事實上,如果配置的目的是單純去追求收益的話,而且多大風險都能承受的話,其實沒必要提資產配置。因為從長期的角度來看,很多資產從收益的角度來說,一定是遠遠跑贏另外一個資產的。
比如用股權和債權的比較來看,上面的舉例是用3年的數據,但如果拉10年的時間,股權的收益率大概率是大于債權的。
但正如上文所說,絕大部分的投資者是極難承受市場的大波動的。
我們需要實現的是穩健的增值,也就是說配置是從兩個維度進行理解的,一個是風險,一個是收益,尋求兩者之間的一個平衡。這里面涉及到兩點,就是對風險的評估和對收益的預期。
根據追求的配置目標,才會決定要納入哪些類別的資產進行配置。
(2)尋找低相關性
有人說,我要分散風險,降低風險,然后他買了招商中證白酒指數、易方達藍籌精選、景順長城鼎益混合,三家不同的基金公司、不同的主理人。這就是分散了嗎?
抱歉,這三只基金的前十大持倉中,白酒股的重合度很高。這個組合很有可能同漲同跌,無法起到“分散”的作用。來看一下各大資產的漲跌幅情況:
如果在年初的時候,平均將資產分散到這幾個資產上,那么你今年的收益是13.82%,大幅跑贏滬深300。但如果你單調恒生指數,那今年的持有體驗或許會非常糟心,最終收益還是-13.79%。這才是真正的分散。
在構建基金組合的時候,一定要考慮品種的搭配,如股票和債券、大盤和小盤、價值和成長,如果是同類基金就大大減少了組合的有效性。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如果有相關性,那系統性風險是沒有辦法克服的。如在股票基金中,無論大盤、小盤、價值、成長都會受到這個市場波動的影響。即使做了一個非常不錯的組合,當大盤整體下滑的時候,這個組合也不能獨善其身,這是避免不了的。所以,一個組合不能要求它永遠都是正收益。
但如果能把投資分散到不相關的領域,如白銀、油氣、債券等,那總體效果會好很多。大類資產配置的核心之二就是低相關性。
在多資產組合中,并非你持有的資產越多越好,而是要確保資產之間的低相關性。只有分散買入低相關的指數,才能真正降低持有風險。
建立低相關投資組合,是成功投資的基礎。
3、如何構建自己的組合?
資產配置需要根據每個投資者不同的情況因人而異。
投資者可以通過風險測評來了解自己的風險收益定位,同時也只有投資者才最了解自己的資產情況,如果投資者資金都做不好資產的安排,一定會導致整個投資計劃的混亂。
以下來舉幾個常見的模型,為大家構建自己的投資組合做參考。
(1)滬深300和中證1000
這邊跟大家分享一個典型的,不要把所有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里的案例:我們有滬深300和中證1000兩種分屬于大盤股、小盤股代表特征的資產。
如果全倉滬深300的話,在經歷過市場大漲大跌,2020年和2021年兩個周期下來的收益率,往往并不能夠令人滿意,而如果我們把中證1000這個相關性相對較低的產品配置上去的話,兩個周期下來可以使組合達到一個再平衡的狀態。
由圖上可以看到,由于2021年市場風格變換,以中證1000為代表的小盤股大幅跑贏滬深300。如果從2020年起全倉買入滬深300,隨著第二年的區間收益的下降,整體的收益是不如全倉買入中證1000的;而如果將滬深300、中證1000倉位各半,兩個周期最終能收獲32.48%。
如若將時間周期再次拉長,效果會更加明顯,或許在一定程度上還可以提升組合收益率。
(2)股債平衡配置
如果說滬深300和中證1000,同屬于權益類指數基金,整個市場的走勢還會對兩個指數形成影響、資產配置不是那么明顯的話。
那么,滬深300和中證全債就是兩個完全不同的風險收益特征的資產了,我們把時間拉長,從2011年起到2021年。
參考下圖,以2011年-2021年這11年間滬深300和中證全債為例做一個股債搭配的效果比對。首先單獨看,這兩個指數長期趨勢都向上,且在11年間有5年的時間,二者收益方向相反,“你漲我跌,你跌我漲”,如同蹺蹺板,實現了一個風險對沖的效果。
那么,如果進行股債搭配,效果如何呢?
同時,再以股和債2:8,3:7,4:6,5:5,64,7:3,8:2的比例配置并對投資組合,會發現10年間多數情況下,股債組合獲得了比滿倉單類資產更高的回報。
更重要的是,債券類資產的加入使得組合的波動率大大降低,有利于投資者長期持有資產組合,真正做到了在自身能承受的風險下去實現收益的最大化,而非像單一滿倉權益類那樣,看似獲得同樣多的收益,事實上卻承擔了更多不必要的風正如上文所說,收益來自持有長期向上的資產組合,資產配置才是獲得長期收益的法寶。
其中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忽視債券型基金長期的收益回報。
習慣配置權益類資產的投資者,可以適當加入一些債券類資產,有利于降低組合波動,增強整體收益,并和既有的組合產生相得益彰的效果。
債券類的資產,在資產配置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它能夠相對穩健地獲取一定收益,同時又能夠分擔單一股票型產品所帶來的風險。
若超配了某一類資產,請結合自身的風險收益特征,重新評估并及時調整自己的資產組合,比如在股權類基金的大年,為超配的股權資產組合適當加入一些債券類資產,降低組合整體的波動率,將更有利于我們堅守長期投資。
(3)全天候策略
理解了股債平衡策略,你可能會擔心,其中50%股票會產生了整個組合95%的風險!能不能把種類再分散一下?再選取幾個相關性較低的品種,讓整個組合向上走得更平滑一些,持有體驗更好一些?
當然可以有,瑞達利奧早就想到了。
先來介紹一下這個人,瑞.達利奧是全球著名的資產配置橋水基金創始人,橋水管理資金超過1500億美元,成為全球最大的對沖基金。
瑞.達利奧有一個頂尖的王牌產品:全天候投資策略。顧名思義,該投資組合通過分散投資,降低標的之間的相關性降低風險,理論上可以應對任何市場環境。
他提出了一個全天候策略,就是找多個表現優異,同時相關性非常非常低或者為0的不同資產投資。無論發生什么波動,任何時候都有一個資產在上漲,資產組合都是一個平衡狀態,這樣就可以應對各種各樣可能出現的經濟情況。
考慮到普通投資者和機構投資者之間的差別,達利歐為普通投資者設計了這樣一個簡化版的全天候策略:
第一步,把30%的資產配置在股票上
第二步,配置長期國債(指美國國債),其中15%配置7-10年的中期國債,40%配置20-25年的長期國債。
第三步,配置7.5%的黃金和7.5%的大宗商品——避免快速的通貨膨脹造成股債雙殺。最后,每年至少進行一次再平衡。
讓我們來模擬一下,這個簡化版全天候策略的作用吧。(注:“股票”選取滬深300,“債券“選取中證全債,“黃金”選取黃金ETF,“大宗商品”選取大宗商品ETF,假設組合一開始的凈值為1。)
從圖中可以看到,自2013年起至今,如果全倉滬深300收益率是97%,全倉黃金ETF收益率是49%,全倉大宗商品ETF收益率是55%,全倉中證全債收益率是50%。
但是如果用了全天候策略,長期下來的收益率是73%,而且收益曲線(圖中深藍色)是一條平滑的曲線,持有體驗將比全倉其他投資品種感受好的多。
市場漲跌就如海水潮起潮落,當潮水褪去的時候,我們才會更深切懂得“資產配置才是長期獲利的基礎”!
資產配置不僅能夠降低組合波動,提高性價比,而且是能夠讓你放寬視野、忽略短期、穿越周期的投資方式,也貢獻了我們投資理財的大部分收益。
無論行情亢奮還是低迷,無論你是哪一類投資者,資產配置都是重中之重。
當然,對于普通投資者而言,建立完組合已經非常困難,之后再持續做資產再平衡的操作,更是難上加難。該怎么辦呢?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