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大文學家馮夢龍曾有一句名言:“神仙本是凡人做,只為凡人不肯修。”其話意思說,“神仙”本來是普通人變成的,只因為人們不愿意艱苦修煉,所以當不了“神仙”。
世上的百歲壽星,是人間的“壽仙”,目前在人群中,僅是鳳毛麟角,只占10萬分之幾。因此,我們要以民為本,呼喚民眾的“壽悟”,立志攀登“百歲高峰”,深造苦修,登入百歲“仙境”,爭做老壽星。
彭祖的長壽之道
節制飲食
彭祖因受封于四川省彭城,被尊稱為彭姓之祖,是我國遠古傳說中最著名的長壽人物。傳說他享壽800歲,實際約140歲左右。彭祖主張“食欲有節”,不要等餓極才吃飯,渴極才喝水,也不要圖口感,吃得胃難受。因此我們要向沖繩人學習吃飯,沖繩是世界上99歲以上居民占當地人口比例最高的地區,他們的飲食習慣是多吃綠色蔬菜和低熱量食物,且堅持每頓飯吃“八分飽”的傳統。
老子長壽經
神靜心清
老子說:“養生之道在神靜心清,靜神心清者,洗內心之污垢也。”“動靜自然,則心中無所牽掛,于是乎當臥則臥,當起則起,當行則行,當止則止,外物不能擾其心。”對于大多數人來說,壓力無從逃脫,但可以通過有效的方法控制。研究顯示,壓力管理不僅有助于預防心臟病,甚至可以改善心臟病患者的健康狀況。首先正視、接納壓力的存在,然后每天嘗試通過瑜伽、冥想或者深呼吸來調節壓力,你會發現僅僅讓自己的心安靜下來5分鐘,就可以產生很好的效果。
孔子養生經
心理養生
孔子雖未遇明君,政治理想不得志,但他不空懷悲戚,而是樂觀、豁達、開朗。他在《論語》中說:“知者樂,仁者壽”,“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放下怨恨有令人意想不到的健康好處。研究表明,憤怒與心臟病、中風、肺功能下降等疾病的發生有關。而原諒別人,可以減少焦慮,降低血壓,讓你呼吸得更加輕松暢快,而且這些好處會隨著年齡的增長愈加明顯。
順應天時,科學養生
在《論語》中說:“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人生于天地之間,其生命活動就要與大自然的變化保持一致,需要根據四季氣候變化的規律而改變自己的日常生活規律,人體的“小宇宙”要順應自然這個“大宇宙”。
才藝養生
孔子身高1.91米,力大驚人,文武雙全。射箭、音樂等無不精通。“生命在于運動”,不但人的身軀與四肢需要運動,而且大腦同樣需要運動,大腦的運動就是思維和記憶。經常閱讀書報雜志,不斷學習各種新的知識,并反復思考與記憶,這對大腦是一個極好的鍛煉。不斷參加學習,不斷獲取新的知識,就能開闊眼界,擴大視野,充實生活內容,豐富精神世界,使人心情愉悅,自然有利于延緩衰老。
起居有常
孔子提倡飲食起居,重視日常養生。糧米變質不吃,魚肉腐敗不吃,食物顏色不正常不吃,氣味難聞不吃,烹調拙勞不吃,不該進食時不吃等等萬世警語,是延年益壽的金玉良言。因此積極改善我們的居住環境,調整飲食結構,規范飲食習慣,起居有常,勞逸結合是健康長壽永遠不變的宗旨。
孟子長壽經
心理養生
孟子是古代名家中第一個提倡養生的人,倡導在心理上,要“養浩然之氣”,達到“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主張“養心莫善于寡欲”,“少嗜欲為貴,服藥十朝,不如獨宿一宵,節食以去病,寡欲以延年”。要求始終保持樂觀的生活態度,健康的生活方式,這與孔子的“知者樂,仁者壽”,一脈相承。保持心理健康,營造良好的心境是對健康防病大有裨益的。
關注膳食一度,共享健康美好人生。
膳食一度,您的飲食指導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