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上海的小腳女子。這是一組由查特頓·喬斯林(Chatterton Jocelyn)收藏的晚清老照片,主題是女性纏足。晚清來華的傳教士、商人、外交官等,對漢族女性普遍纏足的現象深表驚訝,不理解,他們往往以獵奇的心理看待這個問題。查特頓以此為主題收藏照片,恰是這種獵奇心理的表現。
纏足的女童,長長的裹腳布正在讓她的足部骨骼變形,想來令人心痛。整個清朝,以中后期纏足之風最盛,不論貧富貴賤,都紛紛纏足。一般女性從五、六歲起便開始纏足,太早了骨骼發育不全,裹了小腳怕不會走路了;到10歲以上的話,骨頭變硬,很難裹小,裹的時候受苦也更大。在纏足過程中,女子要承受深重的痛苦。
晚清女童展示她的腳,在裹腳布的作用下她的腳變尖了,除了大腳趾以外的其它幾個腳趾已經畸形。纏足要求腳要小至三寸,所以有“三寸金蓮”之說。纏足以后,腳的形狀成為畸形,當站立時,全身的重量集中于腳后跟。因此,我們看小腳女子的老照片,可以發現她們走路的時候,都佝僂著腰,站直了容易摔倒。
晚清明信片,主人公為纏足的年輕女子,郵戳上的日期是1908年。一年當中選擇纏足的時間也有講究,腳纏上布之后比較熱,所以一般來說秋天開始裹腳。顧鐵卿《清嘉錄》說:“八月廿四日,煮糯米和赤豆作團祀灶謂之餐團,人家小女子皆擇是日裹足,謂食餐團纏腳能令脛軟。”他說秋天開始裹足,原因是吃了糯米和紅豆做的飯團能讓骨頭變軟。
這是晚清上海的英國攝影師威廉·桑德斯制作的拼版照片,展示女子的小腳,真是觸目驚心。“三寸金蓮”是清朝漢族男子評判女子美麗與否的一個標準。如果是天足女子,是沒有人愿意娶的。腳纏得不好看,簡直就是毀一生。
晚清上海一位青樓女子的小腳。清朝男子對女子“三寸金蓮”的迷戀,現在看來非常難以理解,他們發展出一套“金蓮美學”。方絢《香蓮品藻》就是這方面的一個代表,他在文中分析了小腳的種類、小腳的等級、評鑒小腳的方法等等。譬如,他說“神品上上”的小腳是這樣的:“秾纖得中,修短合度,如捧心西子,顰笑天然。不可無一,不能有二。 ”
躺在長凳上的小腳女子,很可能是上海青樓女子。清代男子還有一些邪癖:取美人弓鞋載酒行觴。在酒桌上脫下陪宴妓女小腳上的鞋子,斟上酒,還要玩有輸贏的游戲,輸家喝酒。上文提到過的方絢,寫過一篇《采蓮船》專門記以妓鞋行酒,他說:“絕纓而履舄交錯,飛觴則香澤微聞。”不得不說,這是一種病態的審美。
商人的妻子在自家花園里拍照,裙下隱約露出她的小腳。清廷對女性纏足的習俗一直持反對態度,早期曾嚴禁,但效果不好,康熙初年起又放松管制。清朝的最后20年,隨著女性解放思潮的傳入,清廷再次發出上諭,勸戒纏足。康有為、梁啟超等維新派人士,也在各地成立“天足會”,提倡婦女不纏足,影響很大。進入民國,纏足逐漸消失。參考資料:彭華《中國纏足史考辨》,方絢《香蓮品藻》《采蓮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