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志愿填報中的“知己”=高考分數+成績檔次
知分填志愿,從“知己知彼”的要求來看,對解決 “知己”這個問題很有幫助。過去搞估分填志愿,很多考生因為“知己”不準確而填錯志愿。把分估高了的考生,高考志愿也就填高了。這些考生中除少數幸運者僥幸被降檔錄取外,多數人是“名落孫山”,不得不再浪費一年青春,“塌”在中學里重受高考復習的 “煎熬之苦”。把分估低了的考生也慪氣得很,志愿填低了,大學倒是能上一所,但沒能讀到與自己分數檔次對等的學校,“十年寒窗”辛辛苦苦掙來的分被白白“浪費”了一大截,不能不說是求學生涯中的一大遺憾。
現在看分填志愿,是不是就不會出錯了?很難說是這樣。知道高考分數,“知己”的問題只解決了一半。你的成績在全省處于什么檔次,這是更重要的核心信息。為指告導考生填志愿,省招辦在通知高考成績的同時,公布全省高考成績各分數段統計人數和總分及各科平均分。省招辦公布的錄取批次線,讓你知道了自己所在的大檔次:“本一”、“本二”、“本三”、“專一”、“專二”。只知道大檔次顯然是不夠的,考生還得根據各分數段統計人數,了解清楚自己在某大檔次類屬于什么具體的檔次。比如理科考生小李,高考成績是528分。根據錄取批次線,他屬于“二本”的成績。再一查全省分數段統計,在“二本”里面,528分在第一個分數段內。那么,我們可以說,小李的分數在“二本”里屬于第一檔次,他可以考慮選擇二本批次中第一檔次的高校作為自己的“二本”第一志愿了。
高考志愿填報中的“知彼”=“難度檔次”+K線走勢
“知彼”就是要了解高校。首先要了解自己想讀學校的“錄取難度檔次”。“錄取難度檔次”反映考生被某所高校錄取的難易程度。“錄取難度檔次”當然與高校本身的辦學屬性、層次、教學質量、辦學水平和辦學地址有關系。比如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作為在京的公辦“985工程”高校,歷年是最難考上的學校。但并非所有公辦的“985工程”高校都是如此。比如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這也是一所公辦的“985工程”高校(全國近30所公辦農林院校中唯一入選“985工程”的學校)。該校的師資力量、科研成果、教學設施、管理水平、后勤服務等,方方面面都很不錯。特別是1999年以來,發展迅速,成績突出。可是考生就是不肯追捧,多年都要招第二志愿、甚至第三志愿和調配志愿的考生后才能完成招生任務。因為多數考生是“望農止步”,“見林繞開”,加之學校又地處西北,“錄取難度檔次”更難持高。根據該校自1994-2006這13年在川的招生紀錄,如果把理科一本的學校分為10個“錄取難度檔次”的話,這所辦學水平很高的學校卻要屈居在第10檔次上了。
報考一所高校,是困難還是容易,主要是由該校實際錄取人數與填報該校的人數之比決定的。道理很簡單:錄取人數少,報考人數多,考生被錄取的難度就大,其表現形式就是該校的實際錄取分就被抬高;反之,錄取人數多,報考人數少,考生能被錄取的可能性就大,其表現形式就是該校的實際錄取分就比較低,可能僅僅“踩線錄取”,甚至低于省批次線,即“負分錄取”。
每年由各省招辦(考試院)編輯出版的高校歷年招錄數據的書籍公布了招生院校近3年錄取的調檔線、實際錄取線等統計數據。這些數據,對我們了解有關學校的 “難度檔次”是非常有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