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上海88歲老人贈300萬房產給水果攤主案,老人無民事行為能力!房子會歸誰?
【上海88歲老人贈300萬房產給水果攤主一事最新進展:經司法鑒定中心鑒定,法院認定老人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這是否代表老人所簽協議無效?水果攤主是否無權拿到房產了?不知道水果攤主是否后悔當初接受采訪?】
據媒體此前報道,上海寶山區一名88歲老人的老伴和兒子均已去世,一人獨居,近些年在生活上受到小區水果攤主小游(化名)一家頗多照料。
此后,老人帶著小游到上海普陀公證處辦理了意定監護,決定把自己的晚年和遺產,都托付給他,其中包括自己價值300萬元的房產。
雙方還做了遺贈撫養協議,其中的遺贈撫養協議對于受益人履行贍養義務有嚴格的義務要求,否則遺囑訂立人可取消財產贈予。
老人妹妹等家屬則質疑老人的行為能力,稱老人在公證前就患有阿爾茨海默病的一些癥狀。
近日,這個事件有了最新進展:經司法鑒定中心鑒定,老人患有器質性精神障礙,法院認定老人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關于這個問題早先楊律就分析過,不管是意定監護、遺贈撫養協議還是遺囑,是否成立的關鍵在于老人是否具有相應的行為能力。如果他有行為能力他有權這樣處理,相反即使水果攤主真的和老人生活在一起、照顧老人,也拿不到房產!最多是拿到一些因為照顧老人應該的補償,要是這么算,這賬可不好算,畢竟也有人說過水果攤主一家住在老人的房子里.....
目前我們看到的消息是老人經鑒定被認定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且經法院裁定確認。這個結果是否代表老人之前所立的所有文件都是無效的呢?
我覺得目前還不能這么下結論:老人現在沒有行為能力,并不必須代表老人在設立上述法律文件時也沒有行為能力。而判斷這些法律文件的效力,重點是簽署這些法律文件時老人是否有相應的行為能力,而這個判斷可能需要通過病例資料以前的病例資料和相關法律文件設立時的具體情況來作出,僅憑現在鑒定能否推翻以前的文件,目前不好下結論。
估計這個事件的下一步應該是老人的親屬與水果攤主爭監護權,這即將到來的監護權的案子中當初那份”意定監護“文件是否有效就是關鍵了,如果監護權歸老人親屬。下一步就是遺囑和遺贈撫養協議是否有效了。如果這些都有問題,才能最終確認水果攤主無權依據之前文件取得房產,所以房產歸屬的結論,目前還不能下。
順便說一下,不管是之前還是現在,這件事兒中指責老人妹妹等親屬聲音比較集中,但我覺得可能有一些被誤導的因素在里面。
關于這件事兒我有一個感覺:這個事件最初的報道對老人親屬可能太過分了。
在這件事情最初的報道中,容易給人這樣感覺:老人的其他親屬對老人冷漠、不關心、不聞不問,而水果攤主照顧老人不求回報,最終善有善報,老人以價值數百萬的房產相贈!
媒體給老人的親屬營造”惡“的形象估計是為了襯托水果攤主的“善”,但很可能是逼急了老人親屬進行反擊的重要因素。
后來老人親屬對之前媒體報道的內容提出異議,而水果攤主在之后接受采訪時也對老人親屬之前所為的一些事的描述,也明顯同最初媒體報道的不一樣。
其實這世上哪有那么多純粹的善或者惡?
不排除一種可能:老人年紀大又喪子,精神狀態上可能有些不正常,莫名擔心親屬搶他財產,于是對其他親屬有防備之意。這種狀態下妹妹也罷、妹妹的子女也罷不想生這個氣,也不想拿這份財產干脆不參與。這也沒啥可指責的,畢竟他們對老人也沒法定贍養義務。
如果不是媒體當初地樣報道抹黑老人的親屬,也許其他親屬未必出來管這事兒。可那么一搞,老人的親屬即使當初不想惦記老人的房產,單為自己正名也得干了,更何況如果事情翻過來,不但有正名作用還有一筆巨額財產?
時至今日,法律上是什么結果,得看證據和雙方訴訟方案了。
如果不完全考慮法律因素而真為了老人好,最好的結果應該是維持現狀,水果攤主該給老人親屬恢復名譽就恢復名譽,老人的親屬最好也有條件認可原來的協議,只要水果攤主能照顧好老人,房子給他又如何!
當然,這只是我的期望,后續事件如何發展我們控制不了,繼續關注吧!
但是有些法律常識,普通人在關注事件的同時,不妨補補課!比如關于老人立遺囑的事情, 楊律就多次在普法時提示過:如果老人的身體確實有這樣或那樣的問題,為避免爭議最好有專業醫生的診斷證明可以確認老人的意識不受影響。然后爭取立公證遺囑,即使不能立公證遺囑而使用自書或代書遺囑的方式立遺囑,這種醫療機構的證明也是有用的。
因為一旦老人去世后,有繼承人對老人立遺囑時的行為能力提出質疑,再找到一些病歷、證人之類的證明,不排除之前所立遺囑被推翻可能性。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