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部關于唐朝的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大火,劇中的服化道盡力也是還原到當時場景令人稱贊。劇中的主人公張小敬所佩戴的橫刀,是唐刀當中四大刀之一,而橫刀最為簡單便利。說到唐刀,不得不講的便是它的殺傷力和它的用途廣泛。可是到了宋朝的時候,卻沒有人沿用這個武器,反而是換成了與它材質不同,殺傷力不如它的其他武器,令人不解,而唐刀的究竟有多厲害呢?
陌刀是唐刀之一,主要是為步兵所用,在敵人逼近二十步以內之時,步兵便用陌刀來與敵人抗爭。雖有精良的騎兵在前,但有手拿陌刀的步兵在后,兩者相結合,出其不意,共同作戰,堪稱一絕,尤其是在騎兵相接,以少戰多的情況之下占優勢。但是到了宋朝,陌刀慢慢的便被長矛和長刀所替換。另一種儀刀主要用于古時的皇家護衛隊,現在的日本刀也是在多個方面借鑒了儀刀,刀上不僅裝飾華麗,而且有著龍鳳環,后來隨著朝代的更替在宋朝已經不使用了。
(未開刃)
橫刀是這其中最為常見的兵器,它借鑒了古時候的漢刀,并且更新了它的制造技術。將原有的漢刀當中的一些對韌性有影響的雜質,用百煉鋼的方法去除。與此同時將刀兩邊加寬,刀柄也適當的延長,不僅在作戰時攜帶方便,而且非常的耐用,可以將敵軍的鎧甲劈開。但也是這種刀,卻在宋朝的時候慢慢的被替換了下來。那究竟是為什么宋朝沒有沿用唐朝用刀的輝煌呢?
一、是宋軍本身的軍事能力不強,他們的步兵作戰能力弱,沒有常年的訓練和武將的帶領,而是在文官的要求之下打仗,不占優勢,而騎兵更是少之又少。本就在作戰時失去先機的他們,又沒有成為體系的指揮策略。所以步兵與騎兵相結合的情況就少,對于陌刀的使用,慢慢改成了宋掉刀。在多次戰爭失敗之后,漸漸的他們的軍事能力與敵軍相差甚遠,其實這也不是問題的關鍵,關鍵在于統治者的政策從一開始便沒有偏向軍事發展,兵力有限,武器發展當然也有限制。
宋朝從趙匡胤開始,重視文官,輕視武將,甚至讓文官治理軍隊,為了防止武官重兵奪權而對武官的刻意壓制,造成了即使有大量軍隊在手,大敵當前卻都再三失敗的狀況。雖說這樣有利于皇權地位的鞏固,但是長時期的軍事能力處于弱勢,也使得宋朝對于軍隊能力強的國家侵略無計可施。在與契丹和西夏的戰爭當中總是以失敗為終,就更不用提五州之地的事了。文官只知道坐鎮指揮,不懂得根據實際變化來改變策略,而武將也無法改變現狀,由此一來,勝敗乃兵家常事這一說成了宋朝最好的說辭。
統治者不重視軍事,刻意的壓制武將,雖然經濟上是強國,但是在軍事武器制造方面同樣也沒有大量投入。在兩宋時期,我國的經濟實力達到了一個頂峰。與軍事實力相反,他的經濟實力可以說是在當時的世界都是數一數二的,因此使得其他國家和民族的虎視眈眈。雖是土地農耕面積大大的增多,科技發達,經濟實力雄厚,但是在軍事發展上卻沒有投入太多的資金。唐刀的制作工藝需要大量的金錢,而且工藝復雜程序多,僅是一把刀便要花費一個工匠的許多心血,所以改為制造高效而又廉價的刀在當時是說得通的。
那么錢和精力都花去哪兒里了呢?
當時商品經濟的發展,大量的精力都用在了瓷器、輪船等制造上面,光是派往他國使者的龍舟便有一千多噸重,造價昂貴。忙著出使,宣揚國威卻忽略了軍事方面。從宋徽宗之后,王室和民間的奢靡之風大肆興起。不僅在吃穿用度上表現著豪氣,宮廷內部的收藏品更是數不勝數。因此大力發展經濟不僅是百姓政治需要,同樣也是王室貴族網羅天下珍品必不可少的途徑。如此的經濟與軍事比例失調,既引得他人嫉妒,又無法抗拒他人前來爭奪土地寶物,實在無奈。
宋朝沒有很好的繼承唐刀的使用,還有一個主要原因便是它的用途不再相同。五代十國之亂和唐朝時期的兵亂不同,面對契丹與西夏等游牧民族的頑戰更是需要與敵人相稱的武器,而這個武器必須符合軍隊的現狀。唐刀的使用像前面所說的,跟據當時統治者的作戰習慣,通常是步兵與騎兵相結合時占領優勢。但是到了宋朝時期,尤其是南宋,南方馬的數量少之又少,騎兵的數量就更少,而敵軍大多以游牧民族為主,從作戰習慣上來看,唐刀的大小都不如長刀長矛等占據優勢。
宋刀的長度變長,一來是使得敵人難以近身傷害到性命,二是在宋朝當時的作戰條件之下,長刀更適合于作戰。在商品經濟發展的推動當中,兵器也是一直發展的,雖然沒有大批量制造出新型兵器,但是宋刀對于唐刀而言對敵人更有殺傷力。宋朝軍事力量上的不足,大多數源于它的指揮能力極弱,對于作戰的配備上,也不至于與歷史相反而行。更為重要的是,火炮的發明使得刀劍等其他兵器顯得毀壞能力弱,火炮在多種情況下幫助著宋軍打贏了許多以少勝多的戰爭,這也是原因。
究其根本,從唐到宋,武器的發展是不停的向前推動的。即使在宋朝時期有了與唐刀截然不同的武器,對于前者的改變很大,甚至在發展當中逐漸放棄了唐朝的鍛造工藝,聽起來甚為可惜,但是新事物的產生也是不斷的在適應當時的實際狀況。雖然統治者并不重視軍事力量上的發展,但武器作為戰場上最有效的工具,肯定是以與時俱進和極強的適應能力為主。所以唐刀在宋的發展并非是放棄,而是在歷史選擇面前宋朝選擇了適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