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問題。為什么古代劫匪偷走的墓葬現(xiàn)代考古發(fā)掘中還是出土了許多珍貴的隨葬品?而在現(xiàn)代盜墓賊所盜竊的墳墓中,除了死者的骨頭外,一切都必須帶走,連棺材也搬走。
這背后的原因非常復雜,涉及墳墓的倫理問題。請不要說盜墓賊沒有道德底線!
偷竊在古代一直有一個行業(yè)規(guī)則。在入室盜竊方面,有“三不偷” - 五保戶不偷,寡婦不偷,喪家不偷。為什么?在寡婦門的情況下說,過去男子死亡,女人的日子會很難過。如果她再次被偷盜,她真的無法生存。許多寡婦會自尋短見。因此,寡婦的門不偷 - 不能殺人!
同樣,盜墓也是一種規(guī)則。這不是什么墳墓都挖,什么寶貝都拿的。有一句話說“三不發(fā)”就是說,三座墓葬都不會被盜,即民墳不發(fā)、義墓不發(fā)、近冢不發(fā)。
被盜墳墓被稱為“發(fā)”。所謂的“民墳”是窮人的墳墓,是普通人的墳墓,而且沒有隨葬品,一塊薄薄的棺材,不能偷東西。
“義墓”是義士節(jié)婦的墳墓,如今天的“民族英雄”,“道德模范”和“三八女杰”,他們不僅不會在死后光顧,還會有人義務護墓。例如,位于浙江杭州市棲霞嶺南麓的南宋岳墳是岳飛的陵墓,一直以來沒有人會去偷盜。
對“近冢不盜”有不同的理解。
所謂“近冢”,一個是附近的墓,這種墓離家不遠,就像小偷“不吃窩邊草”一樣,家附近的墓不能挖。但不是為了保護,而是因為迷信,擔心被死鬼發(fā)現(xiàn),找上門并在家中造成災難。
不僅附近的墓葬沒有被盜,而且古人也不會住在墳墓附近,那里的陰氣太重,對生人不利。此外,附近的大多數(shù)墳墓都是鄰近的祖先墳墓。如果盜賊被他們的后代發(fā)現(xiàn),那不是鬼來到門口,而是來到門口的真正的人,不被告官也會被人家往死里打。
“近冢”也可以理解為新埋葬的墳墓。新的埋葬有熱空氣,預防更嚴格,被發(fā)現(xiàn)的可能性更高,入盜竊的風險更大。而且,新死人的身體不會腐爛,鬼魂不散,容易遇到“活鬼”的現(xiàn)象。
古墓挖掘者挖“三不發(fā)”之外的墓葬,還要注意它,如“三不毀”:一個不破壞身體,二不毀棺,第三個毀陰宅。這意味著你可以做偷錢的伎倆,你不能做動尸骨、砸棺材、挖墳頭這種羞辱尸體的行為,絕對有必要避免它。
古代盜墓者出于不想招災的念頭,盜墓時也會注意和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只取所需”,不需要、沒用的不動不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