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消費者個人信息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消費者反映個人信息泄露、騷擾信息不斷等問題屢禁不止且有愈演愈烈之勢。新《消法》明確規定了經營者收集和使用消費者個人信息應當履行的告知義務、保密義務以及經營者的商業推銷不得侵犯消費者的生活安寧權。新《消法》第五十六條規定,“除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外,其他有關法律、法規對處罰機關和處罰方法有規定的,依照法律、法規的規定執行;法律、法規未作規定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或者其他有關行政部門責令改正,可以根據情節單處或者并處警告、沒收違法所得,處以五十萬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責令停業整頓治理、吊銷營業執照”。
“退一賠三”保底500元
對于經營者的欺詐行為,新《消法》將現行《消法》規定的“退一賠一”修改為“退一賠三”,并增加了“增加賠償的金額不足五百元的,為五百元”的規定,旨在有效調動消費者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主動性,強化經營者的義務。
新《消法》對違法經營者規定了“沒收違法所得、處以違法所得一倍以上十倍以下的罰款,沒有違法所得的,處以五十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責令停業整頓治理、吊銷營業執照”。相比于現行《消法》中的“處以違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罰款,沒有違法所得的,處以一萬元以下的罰款”,大大增加了經營者的受處罰金額,進一步加大了對消費者合法權益的保護。
金融消費跟“忽悠”說不
現行《消法》對于消費者在金融服務領域中遭到經營者的不法侵害處于一種“真空”狀態,而新《消法》則新增了“提供證券、保險、銀行等金融服務的經營者,應當向消費者提供經營地址、聯系方法、商品或者服務的數量或者質量、價款或者費用、履行期限和方法、安全注意事項和風險警示、售后服務、民事責任等信息”的規定。
對于一些金融產品,尤其是與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掛鉤的金融衍生產品,消費者普遍缺乏相關專業知識,容易聽信銷售人員的推銷,忽略購買金融產品存在的風險。而此次新《消法》規定了金融服務領域經營者的信息披露義務,保護了消費者的基本知情權。
消費者網購有“后悔權”
消費者通過非現場購物不能直觀地判斷商品的品質、質量、性能等,只能通過經營者提供的信息來判斷,這必然會帶來一些判斷上的誤差。現行《消法》對網絡、電視、電話、郵購等方法銷售的商品中產生的上述問題沒有明確的規定,新《消法》對消費者在無理由退貨方面做出了新的明確規定,這一規定其實是新增了冷靜期制度,賦予消費者在網購時的“后悔權”,旨在平衡消費者和經營者之間信息不對稱導致的問題。
考慮到網絡購物市場的發育程度和對經營者的影響,防止有的消費者濫用這種權利,同時明確了不宜退貨的情形、退貨的商品應當完好,以及退貨費用的承擔等細節,從而增強了法律適用的確定性和可操作性。對于法律明確列明的商品之外,商品性質不宜退貨的,要求必須經消費者購買時確認,處理了可能發生的事后爭議。
中國家用汽車維權案首現“退一賠三”判例 獲賠38.4萬
濟寧市泗水縣消費者劉女士懷疑其購買的新車噴過漆,4S店拒絕賠償。針對這起糾紛案,近日作出終審判決。濟寧市中級人民法院駁回上訴維持原判,劉女士獲得“退一賠三”的賠償。據了解,這一判決是新《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實施后全國家用汽車“退一賠三”的首個判例。
新車維修發現補過漆 退車遭拒無奈起訴
2014年5月7日,山東省濟寧市泗水縣消費者劉女士在當地一家4S店,購買了自己中意的一款白色菲亞特轎車雙方簽訂《汽車買賣合同》,車輛價格12.8萬,當天付款、當天交車。
在提車后40多天的時候,劉女士的車被一輛電動三輪車剮蹭。新車第一次掛彩,劉女士第一時間把車開到當地一家汽車修理店進行修理,卻被告知,她的車曾經補過漆。
為了維護自己作為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劉女士前往山東省消協進行投訴求助,消協工作人員提供的專業建議。
據了解,汽車等大件商品,其技術含量對一般消費者來說比較高,專業性較強,存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一旦發生糾紛,經營者依靠專業知識豐富,找出種種理由推脫責任,或說消費者使用不當,消費者往往處于被動和弱勢地位。為了維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2014年3月15日實施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二十三條規定,經營者提供的機動車、計算機、電視機、電冰箱、空調器、洗衣機等耐用商品或者裝飾裝修等服務,消費者自接受商品或者服務之日起六個月內發現瑕疵,發生爭議的,由經營者承擔有關瑕疵的舉證責任。
劉女士與4S店負責人一起到濟寧市消協進行調解。對于劉女士提出的退車要求,4S店表示拒絕,最終消協的調解宣告失敗。而在通過多種方法維權均告失敗后,劉女士無奈之下提起訴訟。
免費首保被指過期 愛車竟被“一車二賣”
在提起訴訟后等待法院審理期間,劉女士遇到了另一件事情。按合同約定,菲亞特新車售出后6個月內可以享受免費首保,2014年10月4日,也就是劉女士提車不到5個月的時候,她把車送往濟南一家菲亞特4S店進行免費首保。然而,銷售人員卻告訴她,這輛車已經超出了免費首保期。
根據工作人員出示給劉女士的一份維修合同書顯示,這輛車的車主名字并不是劉女士,而是王某,銷售日期為1月28日。
這究竟是怎么回事?一位李姓經理告訴劉女士,“車主另有他人”。根據濟南4S店記載的車主聯系方法,劉女士找到了那位王姓車主。
王某告訴劉女士,這輛車的確是他于1月份從這家4S店購買的,當時,他也發現了車被二次噴漆過,且還有一些小毛病,所以把車退了。
原來,這輛所謂的新車,早在2014年1月28日就賣給了王某,而在2014年5月7日又賣給了劉女士,且車輛本身存在質量問題。劉女士認為,4S店對自己明顯存在欺詐行為。
焦點爭論:是否構成二次銷售 是否符合三倍賠償
律師告訴劉女士,《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五十五條規定,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的,應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增加賠償其受到的損失,增加賠償的金額為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價款或者接受服務的費用的三倍。因為這個原因,2014年8月,劉女士向法院進一步提出訴訟請求,將原來的退車改為退車并索要三倍賠償。
在法庭上,雙方爭論的最主要焦點是,劉女士購買的車輛是否有維修和銷售歷史。針對劉女士的訴訟理由,被告濟寧市安斯達汽車銷售有限公司辯解說,自己交付給劉女士的車輛完好且經過了劉女士驗收,不存在劉女士所說補漆情形。
4S店表示,之前王某雖然預定過該車,但因為王某沒有交付車款,也沒有簽訂購車合同,事實上根本就沒有出售這臺車給王某,所以劉女士購買的新車,既沒有維修史,也不存在二次銷售,被告不存在欺詐行為。
法院認定:4S店構成銷售欺詐 三倍賠償原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