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農歷正月初七,稱為“人日”。根據傳統習慣,這一天要為新的一年祈求平安興旺。作為吃貨之國,中國人的祈福方法,當然跟吃脫不開關系。人日吃什么呢?七菜粥(也叫七草粥),而我們今天的主角繁縷(Stellaria media),就是七菜粥里的一種材料。
調制七草粥使用的野菜。圖片:Blue Lotus / Wikimedia Commons
七草粥是日本人吃的?
熟悉動畫的讀者可能會提出問題:七草粥?我在《櫻桃小丸子》(或《蠟筆小新》)里看過,那不是日本人吃的東西嗎?實際上,吃七菜粥的習俗起源于中國南方,可追溯至兩漢魏晉時代,到平安時代(794-1192年)才傳到日本。現在,吃七草粥的習俗在日本民間廣泛流傳,在中國反而鮮為人知了。
小丸子在尋找做七草粥的野菜。圖片:動畫《櫻桃小丸子》
從各類資料上看,日本老百姓熬七菜粥常用的七種植物分別是繁縷、稻槎[chá]菜(Lapsanastrum apogonoides)、水芹(Oenanthe javanica)、鼠曲草(Gnaphalium affine)、薺菜、蔓菁[jīng](Brassica rapa)、蘿卜。前面五種都是正月期間野外能夠找到的野菜,包括我們的主角繁縷,后面兩種則是冬季的常備蔬菜。比較符合古代人們的生活習慣,接近傳統“七菜粥”的原貌。
而中國人的七菜粥,各地的材料不盡相同,如浙江地區用的是生菜、芹菜、蔥、韭菜、藠[jiào]頭(Allium chinense)、蒜、胡蘿卜;廣東則用芹菜、蒜、蔥、油麥菜、大白菜、生菜。從這兩個菜譜上看,均為現在常見的栽培蔬菜品種,從歷史的傳承角度來說,肯定是做了更新和優化,和以前人們用到的食材,出入已經比較大了。
繁縷的花。圖片:葛斌杰
我有兔耳,五對呢
繁縷為世界性廣布的植物,我國主要集中在東南部省區,新疆、青海、內蒙古、黑龍江等地標本記載較少。人們常常在房前屋后、田野路旁見到它們成片地生長。
繁縷個頭低矮,平臥在地上。莖里的維管束具有彈性,把它的莖折斷,中間的維管束仍然相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對繁縷的介紹是“此草莖蔓甚繁,中有一縷,故名”。說的就是繁縷莖中間的組織。
繁縷具有彈性的維管束。圖片:discoverlife
繁縷花很小,白色,乍一看好像有十個花瓣。其實它有五個花瓣,但每個花瓣中間有一個深深的缺口,幾乎把花瓣劈成兩半,變成了一對“兔子耳朵”的形狀,在植物學上叫做“二深裂”。它的果實是蒴(shuò)果,包裹著圓形的小種子,種子的直徑雖只有一毫米,但是如果把它們拿到放大鏡下觀察,可以看到極為復雜的表面紋飾。
繁縷不同于木本植物可以常年不斷生長,它選擇了更為“低調的活法“,前一年藏于地下的種子到了第二年正月開始發芽,3~4月份(南北物候有差異)就開花結果,等到種子落地后,全株就逐漸消逝了,生命周期也完成了。匆匆而來匆匆而走,以這樣的節律度過了千百萬年。
植物學中將生長周期短的植物叫”短命植物“,相比于能存活數千年而不凋零的胡楊、巨杉等,的確是轉瞬即逝。不過這樣的生存策略也是另一種成功,數千年換來了數千個世代,更容易積累變異,適應這變化莫測的環境。以不變應萬變則在植物界有太多最終走向消亡的案例。
繁縷的花解剖圖,注意“兔耳”形狀的花瓣。圖片:葛斌杰
名字很多,還不好寫
根據《中國植物志》,繁縷屬于石竹科繁縷屬(Stellaria)。但現在最新的分類學研究結果顯示,傳統的繁縷屬至少應該被拆分成六個屬,其中“棄用”多年的Alsine需要重新被使用。如果這種分類方式被分類學界廣泛接受,繁縷的學名就要恢復Alsine media了。
說了繁縷的學名,再看看中文名。繁縷在中國是人們較早認識、描述、命名(指中文俗名),且有食藥用記載的植物,并以多種名稱載于各類古籍中。如早期的《爾雅·釋草》記載的“蔜[áo],??[sǎo]??[lǚ]”。吳其濬[jùn]編撰的《植物名實圖考》記載的“繁縷[lǚ]”。
趴在地上生長的繁縷。圖片:葛斌杰
在徐珂所著的《清稗類鈔 四:歷代筆記叢編》里,對繁縷有一段非常形象的描述:“蘩[fán]縷為一年或越年生草,山野自生,引蔓于地,莖細長,節間有毛下向,中空,斷之,有一縷如絲。作蔬,甘脃[cuì,“脆”的同義字]。葉為卵形對生,花小而白,五瓣,每瓣三裂甚深。”除每瓣三裂有誤(應為二深裂)外,挑不出啥毛病,“一縷如絲”的記載也很真實。不過,李時珍他老人家早就曰過“繁縷”的名字由來,所以徐珂也不是原創。
此外,繁縷還有鵝腸菜(形似)、滋草(易于滋長而得名,這個有點勉強)等名稱。繁縷的英文名叫chickweed,直譯就是小雞草,大概是覺得它不太合胃口,拿來做家禽的點心了,還真是樸素可愛,符合老百姓審美的名字。實際上西方人也會吃繁縷,一般是做成沙拉,也可以加面煎炸。
做成菜的繁縷,切碎后加面煎炸。圖片:Atomic Shrimp / youtube
繁縷的親戚們
介紹完繁縷本尊,再介紹兩種和繁縷長得很像的石竹科小白花。
鵝腸菜(Myosoton aquaticum)
圖片:pixabay
前面說過,繁縷又有鵝腸菜的別稱,所以創作俗名的老百姓們,也沒有分清楚它們倆……這兩種植物無論是親緣關系,還是外表都很接近。要想區分它們,最好的方法就是扒開花朵,數一數雄蕊和花柱的數目,鵝腸菜的雄蕊有10根,花柱有5根,而繁縷的雄蕊是3~5根,花柱是3根。
此外,鵝腸菜的幼苗也是一種野菜,每年春天都會被端上餐桌,簡單清炒后成為一道美味。
球序卷耳(Cerastium glomeratum)
圖片:Harry Rose / Flickr
卷耳花瓣淺裂或不裂,全株毛茸茸的,葉片多少呈反卷。繁縷莖上被毛方式很特別,常在一側具有1列毛,似乎被特意修剪過。《詩經》里 “采采卷耳,不盈頃筐”的詩句描寫的就是這種植物。它的嫩芽可食用,每年春季民間都有人去采食,素有“婆婆指甲菜”的別稱。有時卷耳會和另一種野生植物蒼耳(Xanthium sibiricum)相混淆。杜甫有一次吃卷耳,還寫了一首詩,題曰《驅豎子摘蒼耳》,實際上蒼耳的嫩芽是有毒的,不能吃。
看到這里大家可能會心動,無論是繁縷還是它的親戚都是能吃的,來年春天薅一把嘗嘗看?在此也鄭重提醒大家,在沒有絕對把握的情況下,還是不要隨意嘗試哦。畢竟植物分類實在是太難了,一個不小心可能就會認錯!而且路邊綠化帶里的野生植物,可能沾有農藥或空氣里的污染物。在蔬菜資源豐富的當今,還是不要學神農氏嘗百草了吧。
采摘繁縷。圖片:Atomic Shrimp / yout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