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治五年(1493年),(山東兵備副使)劉福在老城中心建造鼓樓。弘治六年至七年間重修。當時的天津城池平面為矩形,東西長1570米,南北寬900米,總面積為1.55平方公里。
天津城墻(四面設有四座)門樓,東南西北分別為“鎮東”、“定南”、“安西”和“拱北”。此后從清朝順治至嘉慶的一百四十余年間,天津老城的城墻重修多達十二余次。光緒二十六年六月十八日(1900年7月14日),八國聯軍攻陷天津老城,天津老城淪陷。
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由八國聯軍組成的天津都統衙門下令拆除城墻,改筑環行馬路,墻基殘存在地面以下。自此,天津城垣不復存在。2003年,天津市政府對天津老城廂進行整體拆遷,天津老城在這次拆遷中幾乎被夷為平地。目前天津老城地區只存留下來天津文廟、廣東會館等少數歷史建筑。
天津英租界(英語:British concession in Tientsin),是英國設在天津的專管租界。它是近代中國七個在華英租界之一,同時也是天津的九國租界中設立最早、發展最繁榮的租界,因與天津法租界毗鄰位于天津紫竹林附近,亦有“ 紫竹林租界 ”之稱。
戈登堂(英語:Gordon Hall)又稱天津英租界工部局大樓,始建于1890年,坐落于當時天津英租界的維多利亞道(英語:Victoria Road,今和平區解放北路),為19世紀天津體量最大的一座建筑物,原建筑已拆除,2010年,天津市人民政府決定在海河南岸重建戈登堂。
1923年6月,黎元洪曾宣布將民國政府遷往天津英租界,使這里一度成為中華民國大總統及政府所在地。1930年代,英國與日本曾因天津英租界相關問題而爆發沖突和外交糾紛,并導致天津英租界危機。英國租界在天津自1860年起共存在了八十余年。
合眾會堂是天津歷史上一座著名的基督教新教教堂。該教堂創建于天津開埠之初的1864年;1897年,他們在新劃入天津英租界的擴充界內,選址戈登道(今湖北路)與巴克斯道(今保定道)的轉角處,重建新的合眾會堂。1950年代初,稱為湖北路教會。
天津地處華北平原,而華北平原西起太行山、北依燕山,這兩座山脈的迎風區為大暴雨集中地帶,而且這片區域地形陡峭,地勢低洼,土層植被覆蓋薄,特別容易造成大洪水。
天津還處于海河流域下游,由于海河是由上游的永定河、北運河、大清河、子牙河和南運河五大河流還有眾多支流等匯集而成得一條寬度不大的且泄水能力小扇形水系,因此當天津及周邊地區進入夏季雨季時,洪水來勢兇猛且渲瀉不暢,極易引起海河地區洪水泛濫。
1889年7月15日天津暴風雨大作,通宵達旦,至21日稍停,一次降雨量達553.8毫米。各河河水漫溢,城北、城東及英、法租界水深達2-4尺。【天津,1889年。資料:Onbek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