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漁場位于北緯29°30′~31°00′,東經121°30′~125°00′,東側為舟外漁場,南連漁山漁場,北接長江口漁場,面積約5.3萬平方公里。
是浙江省、江蘇省、福建省和上海市三省一市及臺灣漁民的傳統作業區域。以大黃魚、小黃魚、帶魚和墨魚(烏賊)四大經濟魚類為主要漁產。
舟山漁場成為我國第一漁場的主要原因
1.地處臺灣暖流和沿岸冷海流交匯點,魚的種類多;
2.有長江、錢塘江等河流排放到該海域的大量有機物質和鹽類,魚的餌料豐富;
3.周圍島嶼眾多,為魚的生活和繁殖提供了有利條件;
4.位置適中,處在我國南北海岸線的中心地帶。
舟山漁場劃分
舟山漁場是我國最大的近海漁場,與蘇聯的千島漁場、加拿大的紐芬蘭漁場、秘魯的秘魯漁場齊名。漁民習慣按各作業海域,把舟山漁場劃分為大戢漁場、嵊山漁場、浪崗漁場、黃澤漁場、岱衢漁場、中街山漁場、洋鞍漁場和金塘漁場。
捕撈情況
舟山漁場自開發以來,一直為沿海漁民共同捕撈場所。
解放以來,浙江、江蘇、福建省以及上海市(簡稱“三省一市”)來舟山漁場捕撈的漁船不斷增加,遼寧、河北、山東、天津等省、市的一部分漁船亦一度來舟山漁場捕撈。
本世紀60~70年代,集結在嵊山漁場捕冬季帶魚的漁船,旺汛高峰時漁船達1萬艘、漁民在15萬人以上。
舟山漁場水質環境
鹽度年平均表層為12.8~33.2,水深2~70米。
水文因素
舟山漁場地處長江、錢塘江、甬江入海口,沿岸流、臺灣暖流交匯于此。大陸徑流每年平均入舟山漁場海近1萬億立方米,形成強大的低鹽水團,水色渾濁,春夏向外伸展,秋冬向沿岸退卻。臺灣暖流高溫高鹽,水色澄清,春夏自南向北楔入,直抵沿岸水域,冬季偏離沿岸,向南退縮。
沿岸流南下,隨臺灣暖流強弱的變化,秋冬季似舌尖狀伸入漁場,初夏逐漸向北退縮,形成南北帶狀逶迤的水團混合區。漁場潮流屬正規半日潮區,外側島嶼連線以東海區,流向以順時針方向呈旋轉流,以西海區,島嶼列布,往復流轉突出。
漁場水溫,夏季表層月平均最高28℃ ~29℃,冬季8℃以下。漁場鹽度,外側海區月平均29~34‰。內側海區因受大陸徑流影響,變化較大,夏低冬高。
魚汛
20世紀始到70年代末,春季有小黃魚汛,夏季有大黃魚和烏賊汛,秋季有海蜇汛,冬季有帶魚汛。隨著大批機動船常年投入生產,漁汛季節已無明顯界限。
80年代以來,小黃魚、大黃魚、烏賊、海蜇已形不成漁汛,帶魚汛亦出現旺汛不旺,網產趨低的現象。
現主要漁期為11月至翌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