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事。小篆字形,從木,一在其中指出這種木是紅心的。 本義:赤心木。
朱,赤心木,松柏屬。——《說文》
古文字的“朱”字,像一棵樹木的形狀,中間的一點(或短橫)為指示符號,指明樹干所在的位置。“朱”的本義指樹干,是“株”的本字。后來“朱”字多借用來指顏色,即朱紅,指比較鮮艷的紅色,故另造“株”字來代替它的本義。
大河報-歷史
2022/05/26 16:00
提起朱然,很多人可能不太熟悉,因為這個人在《三國演義》中戲份極少,只有寥寥幾筆。他先在關羽敗走麥城時參與活捉關羽的軍事行動,后來又在夷陵之戰中阻截劉備后路被趙云一槍扎死。從小說中看,朱然就是個打醬油的角色。
可在真正歷史上,朱然是非常厲害的。他是東吳名將,戰功累累,官至右軍師、左大司馬,是名副其實的大人物。而且,朱然也并非如演義中那般戰死于夷陵,恰好相反,那時朱然的輝煌人生才剛剛開始。
朱然一生最經典的戰役,就是以少勝多的江陵保衛戰。
公元222年,東吳在夷陵之戰中大敗劉備,穩固了東吳治下的荊州地區。同年10月,曹丕分三路興兵伐吳。
其中,曹丕最為看好的,就是攻打江陵的中軍。原因有三個:第一,從洛陽到江陵一路平坦,十分適合曹魏騎兵軍團發揮戰斗力。第二,曹魏曾控制過江陵,對它非常熟悉。第三,江陵離曹魏腹地最近,調動軍隊、后勤保障都沒有問題。所以,曹丕不僅親自到宛城督戰,還派出曹真、夏侯尚、張郃、徐晃四名大將攻打江陵。
而此時鎮守江陵的,正是朱然。
朱然原名施然,13歲時過繼給他的舅舅、東吳開國功臣朱治。他還和孫權是同學,關系不錯。不過,朱然能鎮守江陵,卻不是因為自己是官二代,也不是因為和孫權關系好,而是呂蒙臨死前向孫權強烈推薦的。史料記載,呂蒙病重時,孫權問他誰能代替他鎮守江陵?呂蒙說,朱然膽識、操守過人,足以勝任。
考驗就在眼前,證明呂蒙眼光和朱然能力的時刻很快就到了。
魏軍來勢洶洶,把江陵城團團圍住。東吳將軍孫盛駐兵中洲,想支援朱然,卻被曹魏名將張郃打退。江陵城內外隔絕,糧食短缺,很多士兵因營養不良而全身水腫,喪失了戰斗力,朱然手中只有五千兵力能夠戰斗。
為攻克江陵城,曹真等人在城外堆積土山,搭建高樓,挖掘地道,發動猛烈攻擊,弓箭、鐳石有如雨下。城中將士驚恐萬分,但朱然卻毫無俱意,激勵士氣,指揮若定,接連摧毀魏軍的各種攻勢。
不但防守做得好,朱然還在魏軍出現漏洞時,主動出擊,派敢死隊沖出城外連破曹魏兩個軍營。
就這樣,江陵城在毫無外援的情況下,堅守六個月之久。最后,魏軍因久攻不下,只得主動撤軍。經此一役,朱然之名,威震曹魏。此后,他所鎮守的江陵,再無敵國來犯。
江陵之戰后,朱然多次參與重大軍事作戰,戰功累累,一直升官,最后官至右軍師、左大司馬,是東吳軍方的頂梁柱之一。公元249年,朱然68歲時去世。孫權甚至為其穿素服致哀,深為感慟。
縱觀朱然一生,他身上有很多素質都是值得后來人學習的。
第一,朱然做事踏實,從縣令干起,終成一代大將。
雖然自己是官二代,又是孫權發小,但朱然做事卻很低調。剛做官時,朱然是先從小小的縣令干起的,因為出色的行政才能,他很快晉升為太守。后來,轄區山賊四起,朱然帶兵討伐,僅一個多月,就平定了亂事,展露出不凡的軍事才能。
史料中有記載說,朱然平時抓訓練極嚴,就算沒有戰事時,早晚都要敲擊戰鼓,讓全營士兵整裝列隊進行訓練。
其實在江陵保衛戰前,朱然就已經在東吳軍界展露崢嶸。關羽敗走麥城時,朱然和潘璋一起活捉關羽父子。夷陵之戰中,朱然憑借五千兵力,先是破了劉備前鋒,后又截斷其后路,打得劉備大敗。可以說,在東吳這兩次關鍵戰役中,朱然都發揮了重大的作用。
而朱然的這次才能,是和他的基層工作分不開的。他一點點積累經驗,才最終在關鍵時刻向世人展示了自己的才能。(對比曹魏的夏侯楙,沒啥經驗就憑借官二代的身份當了大都督。官當得挺大,結果一敗涂地。)
第二,朱然臨危不懼,處事冷靜。
江陵之戰中,魏軍兵力充足,士氣高昂,對江陵城實施上中下三種攻城戰術。朱然臨危不懼,冷靜應對。他指揮士兵摧毀魏軍搭建的木樓,砍倒從土山攀爬城墻的敵軍,嚴防死守城內出現的地道入口。
正是因為臨危不懼,處事冷靜,朱然才能在內無糧草、外無救兵的情況下,對抗數倍于己方兵力的魏軍,堅守城池達半年之久。
朱然的冷靜還體現在征討柤中的戰役中。當時,他孤軍深入,被曹魏六千人馬斷絕后路。但朱然冷靜地選擇了在深夜里組織突擊,最后打敗曹軍,凱旋而歸。《三國志》評價朱然,“常在戰場,臨急膽定,尤過常人”,就是說他遇事冷靜。
第三,朱然考慮問題很全面,能夠從不同角度分析問題,謀定而后動。
夷陵之戰后,劉備敗到白帝城。當時,東吳內部不少將領認為,此時正是擒拿劉備的好時期。但朱然與陸遜等人卻堅決反對。
朱然認為,螳螂捕蟬,黃雀在后,我們在這打劉備打得很開心,你們知道后面的曹丕是咋想的嗎?如果我們繼續攻擊,曹丕會不會趁機攻擊我們的背后呢?
孫權采納朱然和陸遜的意見,撤回軍隊。不久后,魏軍果然出動,攻擊孫吳。
朱然出征柤中之前,上表孫權,要用此番出征的勝利,來嚇讓敵人害怕。孫權當時并不相信朱然肯定能勝利。后來朱然凱旋而歸,孫權也很服氣,覺得朱然有先見之明。
貝志城只去看過朱令一次,卻為她奔走了半生。
很多人不理解貝志城的動機,但這幾句話或許能夠找到答案
一句是朱令另一個中學同學說的:
“他沒有見過比朱令更完美的女生。”
另一句是一位網友說的:
“他實在接受不了中學時代的女神變成那個樣子。”
貝志城自己說過:
“朱令坐在我前桌,像是姐姐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