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羋月傳》中的威后和羋姝,都曾取得了短暫的成功,可卻都因為不爭氣的兒子而一敗涂地。
所以說,任何事業上的成功,都無法彌補在教育孩子上的失敗!與其等他長大后,你悔不當初,倒不如從現在起學習如何教養自己的孩子!
其實,成就自我和教育好孩子并不矛盾,雖然教養孩子沒有現成公式可循,但只要平時注意言傳身教和方式方法,總不會把孩子教育壞的!
>>>>沒有智慧的人才會去“斗”
羋月不爭不搶,卻一切都是自己的,羋姝費盡心力然最終竹籃打水一場空。這是為何?
因為有智慧的人只堅持做最好的自己,卻從不屑于與他人爭一時之長短。自己長了別人也就短了,與其費盡心思地扳倒別人,倒不如不斷地挑戰自我,成就自我。
現實中又何嘗不是這樣,很多家長總是熱衷于拿自己的孩子跟身邊的孩子比較,甚至拿別人孩子的長處哀嘆自家孩子的短處。
孰不知,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發揚自家孩子的優點并練就到極致,同時適當注意不足,爭取一專多能,當他的一專高出許多人之時就不愁沒飯吃,當他的一專練就到極致時就可能取得人生的極大成功。
所以,為人父母把眼光放長遠一點,沒有必要事事與別人比較,最終孩子是要跟社會上的大多數人去競爭的,贏了你身邊的人說明不了什么!
>>>>成長比成功更重要
羋姝從懷上嬴蕩開始,就一心想扶自己的孩兒登上王位寶座,她的眼里只盯著所謂的“成功”,卻忽略了孩子的成長。
若是羋姝能把眼光著眼于好好教養自己的孩子上,發揚其果敢與勇武的天性,適時引導并去除其身上的戾氣,恐怕嬴蕩也不會走到舉鼎而死的地步。
嬴蕩生為大秦嫡子的身份就已經比別人的起點高出很多,羋姝只需按帝王標準,一心教導自己的孩子即可,實在沒必要跟這個爭,那個搶。嬴蕩稍微出色點,王位自然是他的,何苦舍本逐末?
所以說,成長比成功更重要,成功只是成長中的一部分,而若是能關注孩子成長,成功則水到渠成。
>>>>一味袒護不是真愛反是禍害
當樊長使祈求羋姝,讓嬴蕩放過自己孩子時,羋姝卻指責人家一味寵溺自己的孩子,小題大做!還口口聲聲堅信自己的兒子不會欺負兄弟,還說蕩兒一向愛護手足。
羋姝在教育嬴蕩時,不僅一次次因愛而讓步,由著自家孩子的性子,還容不得別人說她孩兒的不是。結果嬴蕩就變得是非不分,驕橫野蠻!
現實中這樣護犢子的家長確實不少,自己家的孩子總是沒錯的,要錯,那也是別人家孩子的不是!
這樣一味袒護只能讓孩子是非不分,受不得一點點的指責,嬴蕩身為太子,有人畏其權勢尚且能忍氣吞聲。可若是我們如此這般袒護自己的孩子,將來在社會上,有人愿意忍讓著他嗎?
>>>>讓孩子自己去成長方能真正進步
當秦惠文王讓嬴蕩和贏稷說說攻韓還是伐蜀的想法時,王后趕緊讓兒子去問王叔與甘茂。羋月卻是帶贏稷去了四方館,讓他聽聽策士們的辯論,然后總結自己的看法。
最終嬴蕩就人云亦云,投了大多數人認為正確的一注。而贏稷卻反其道而行,認為大家都知道的未必就正確。
我們愛自己的孩子沒錯,但不能把我們的想法強加于他,畢竟孩子是個獨立的個體。在成長的道路上,父母可以做引導者,卻不能做替代者。不然孩子永遠沒有自己的主見,永遠是你說什么那就是什么。
>>>>仁德乃做人根本
《弟子規》有云,“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也就是說,人先要做到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姐妹,其次在生活中言語謹慎,講信用。和大家相處時做到博愛眾人,并親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學習,然后有多余的精力再去學習其他學問。
作為儲君,嬴蕩卻沒有一點點的仁德。親兄弟公子通被他都從小欺辱到大,甚至還要侮辱自己的庶母,封贏通為如廁君,還要讓其母伺候他的母后如廁。對自己的長輩言語不敬,這是贏稷無論如何也做不出來的事!為什么呢?
因為他們的母親不同,嬴蕩的母后,自視甚高,把所有的人都當敵人,經常在孩子面前說大人的是非。而羋月總是教育自己的孩子先做個好人,然后再談其他。
這就是言傳身教的力量,你自己是個什么樣的人,孩子就是你的鏡子。
做人當得起仁德二字,肯定能廣結人脈,有甘于為共同理想而奮斗的團隊,最終取得成功。若不仁又無德,恐怕很難有人愿意接近吧?還談什么成功?
連老祖宗都知道教養孩子的先后順序,最重要的是先有好的家教,然后學會正確與人相處,最后才是學習文化知識。而我們現代人卻總是注重知識的學習,忽略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最終培養出很多與社會格格不入的孩子。
教育好下一代不僅是我們為人父母的義務,更是對社會的責任!前六年,多花費點精力在孩子身上,則會省心一輩子。若在孩子還是一張白紙時就隨意涂抹,那恐怕就要操心一輩子了!
與其悔不當初,不如從當下開始學會做個好父母!
請謹記:任何事業上的成功,都無法彌補在教育孩子上的失敗!
【綠卡圖書整理,圖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