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號:000014349/1987-00031 | 主題分類: 市場監管、安全生產監管\標準 |
|
發布機構: 國務院 | 發文日期: 1987年05月16日 |
|
名 稱: 國務院關于啟用“1985國家高程基準”的批復 |
|
文 號: 國函〔1987〕78號 | 主 題 詞: 計量 標準 |
|
國務院關于啟用“1985國家
高程基準”的批復
國函〔1987〕78號
國家測繪局:
你局《關于變更國家高程基準面數據的請示》收悉。國務院同意啟用新的國家高程基準面數據,即“1985國家高程基準”,青島國家水準原點高程值確定為高出該基準72.260米。依據“1985國家高程基準”推算國家水準網中各水準點的高程,推算成果由你局負責發布,并作為全國新的統一的高程控制系統。國務院一九五九年九月四日批準試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大地測量法式(草案)》中所規定的國家高程基準和青島水準原點高程值(72.289米)即相應廢止。“1985國家高程基準”俟《中華人民共和國大地測量法式(草案)》正式修訂時一并匯入。
全國高程系統的改變是一項涉及面廣、科學性強的工作,此項工作由你局組織協調各有關部門實施。在舊系統改變為新系統的過渡階段,要注意防止使用中出現差錯。
國 務 院
一九八七年五月十六日
用精密水準測量聯測到陸地上預先設置好的一個固定點,定出這個點的高程作為全國水準測量的起算高程,這個固定點稱為
水準原點。
水準原點 為了長期、牢固地表示出高程基準面的位置,作為傳遞高程的起算點,必須建立穩固的水準原點,用精密水準測量方法將它與驗潮站的水準標尺進行聯測,以高程基準面為零推求水準原點的高程,以此高程作為全國各地推算高程的依據。在“1985國家高程基準”系統中,我國水準原點的高程為72.260m。
“1985國家高程基準”已經國家批準,并從1988年1月1日開始啟用,以后凡涉及高程基準時,一律由原來的“1956年黃海高程系統”改用“1985國家高程基準”。由于新布測的國家一等水準網點是以“1985國家高程基準”起算的,因此,以后凡進行各等級水準測量、三角高程測量以及各種工程測量,盡可能與新布測的國家一等水準網點聯測,也即使用國家一等水準測量成果作為傳算高程的起算值,如不便于聯測時,可在“1956年黃海高程系統”的高程值上改正一固定數值,而得到以“1985國家高程基準”為準的高程值。
必須指出,我國在解放前曾采用過以不同地點的平均海水面作為高程基準面。由于高程基準面的不統一,使高程比較混亂,因此在使用過去舊有的高程資料時,應弄清楚當時采用的是以什么地點的平均海水面作為高程基準面。
高程基準面 高程基準面就是地面點高程的統一起算面,由于大地水準面所形成的體形——大地體是與整個地球最為接近的體形,因此通常采用大地水準面作為高程基準面。
大地水準面是假想海洋處于完全靜止的平衡狀態時的海水面延伸到大陸地面以下所形成的閉合曲面。事實上,海洋受著潮汐、風力的影響,永遠不會處于完全靜止的平衡狀態,總是存在著不斷的升降運動,但是可以在海洋近岸的一點處豎立水位標尺,成年累月地觀測海水面的水位升降,根據長期觀測的結果可以求出該點處海洋水面的平均位置,人們假定大地水準面就是通過這點處實測的平均海水面。
長期觀測海水面水位升降的工作稱為驗潮,進行這項工作的場所稱為驗潮站。
根據各地的驗潮結果表明,不同地點平均海水面之間還存在著差異,因此,對于一個國家來說,只能根據一個驗潮站所求得的平均海水面作為全國高程的統一起算面——高程基準面。
新中國成立后的1956年,我國根據基本驗潮站應具備的條件,認為青島驗潮站位置適中,地處我國海岸線的中部,而且青島驗潮站所在港口是有代表性的規律性半日潮港,又避開了江河入海口,外海海面開闊,無密集島嶼和淺灘,海底平坦,水深在l0m以上等有利條件,因此,在1957年確定青島驗潮站為我國基本驗潮站,驗潮井建在地質結構穩定的花崗石基巖上,以該站1950年至1956年7年間的潮汐資料推求的平均海水面作為我國的高程基準面。以此高程基準面作為我國統一起算面的高程系統名謂“1956年黃海高程系統”。
“1956年黃海高程系統”的高程基準面的確立,對統一全國高程有其重要的歷史意義,對國防和經濟建設、科學研究等方面都起了重要的作用。但從潮汐變化周期來看,確立“1956年黃海高程系統”的平均海水面所采用的驗潮資料時間較短,還不到潮汐變化的一個周期(一個周期一般為18.61年),同時又發現驗潮資料中含有粗差,因此有必要重新確定新的國家高程基準。
新的國家高程基準面是根據青島驗潮站1952~1979年27年間的驗潮資料計算確定,根據這個高程基準面作為全國高程的統一起算面,稱為“1985國家高程基準”。
新的高程比舊的高程低0.029m。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