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胡適和陶行知生活的年代,人們要進入徽州黟縣境內,必須先走水路。然后穿過西遞村村口的桃源洞,沿著小溪再曲曲折折走上幾百米,峰回路轉,一塊盆地呈現眼前。這里阡陌縱橫,一座座房屋錯落相間。
《桃花源記》完成1558年后,香港攝影師陳復禮帶著照相機來到黟縣。他用自己的鏡頭記錄下這樣一些景象,回去后發表在《旅行家》雜志上。
雜志出版,陳復禮的作品引起了港澳臺觀者的興趣。他們將這個叫宏村的皖南村落稱為“中國畫里的鄉村”,并紛紛開始探訪這個小村莊。
宏村背倚青山,山前溪水環繞,山水之間是一塊平地。村莊就建在這片平地之上。村莊內部,一條活水繞過家家門前。
中國畫有一種深遠的構圖方式,畫面通常由小橋流水人家組成。而宏村流水潺潺,遠山朦朧,藍天下青瓦粉墻,就是一幅天然的山水畫。
宏村內部的活水并非天然形成,而是村民們后來修建的。
宏村村民家譜上記載,宏村形成村落的時間大約在南宋。村落初期,只有山前那一條溪水。明朝永樂年間,宏村人邀請徽州地理先生何可達重新勘測規劃。他詳細審查山川走勢,特別是宏村附近的水流去向。經過十年的探索,何可達確定了把溪水引到村民家門口的村落規劃方案。
根據何可達的設計,村民先把村中那口僅有的小泉窟,開掘成一個寬闊的水塘。他們按照民間“花開則落,月滿則虧”的傳統說法,將水塘開掘成半月形,取“花未開、月未圓”的境界,稱為“月沼”。然后村民從山前的那條溪水上游,引出向西流的活水,南轉東出,在各家各戶門前經過,再經過月沼,最后流回溪水下游。這就形成了彎彎曲曲流過每家門口的水渠。村民們利用天然的地勢落差,使水渠中水流始終保持活性,同時在上游設置水閘,控制水的流量,這樣,水渠之水就能長年不枯。
開始,村里的學堂是建在村口的。孩子們和老師用水不太方便,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也為了美化學堂的環境,村民們又在學堂旁邊修建了這個南湖。
就這樣,月沼,水渠,南湖,天然的溪水,組成一個活水系,終日潺潺在村中流淌。
考證 宏村與陶淵明的“桃花源”
陶淵明是否到過黟縣,因而獲得靈感才寫下這部千古名篇呢?
讓我們回溯到1600多年前。
那時,陶淵明正在安徽與江西交界的彭澤縣擔任縣令。現在,安徽省東至縣的部分地區,就歸當時的彭澤縣管轄。處理政務之余,生性淡泊的陶淵明更喜歡寄情山水。他在東至縣的牛頭山上,親自種下兩株菊花,品味著“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意境。
然而,沒過多久,爾虞我詐的官場令陶淵明徹底失望了,81天后,陶淵明辭去縣令,回到家鄉務農。
幾年后,陶淵明完成了《桃花源記》的寫作。
牛頭山與西遞直線距離不過75公里,然而皖南地形復雜,山重水復之間,陶淵明是否真正到過黟縣西遞村?他沒有給我們留下確切的證據。世間是否存在一個真實的桃花源,也就成了后人爭論不休的話題。
公元427年,陶淵明去世。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