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文人墨客比比皆是,這其中讓人最為深刻的就是蘇軾。蘇軾的詩詞水準可謂是令人贊嘆,除了對詩詞的喜愛之外,人們也十分的同情他的遭遇,讓人想起就感到命運的悲慘。
很多人都認為蘇軾仕途的道路坎坷,命運如此的悲慘,他一定生活得也十分凄涼吧!然而事實上,蘇軾雖然身在困境,但是他卻用自己的才識改變了處境,甚至樂在其中,其中最值得一說的就是吃食方面。蘇軾也因此被人們調侃為千古“吃貨”,一位被詩詞耽誤的美食家。
大家都知道,以東坡命名的食物有很多,比如東坡肉、東坡肘子等等,這些菜品的源頭就是蘇軾那張會吃的嘴和讓人不得不服的廚藝。為了這口“吃”,蘇軾還寫了很多有關的詩詞,比如《豬肉頌》這首詞,就是蘇軾用來記載豬肉做法而創作的。
《豬肉頌》
這首詞寫于蘇軾被貶黃州的時候,那時的蘇軾正值窮苦時期,因為貶謫家中錢財散盡。為了吃上一頓美味的豬肉,蘇軾可謂是絞盡腦汁,在一次又一次的嘗試之后,蘇軾終于研究出了豬肉的吃法,并且寫下了這首《豬肉頌》。
凈洗鐺,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
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貴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早晨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
在當時那個時代,富貴人家認為豬肉是貧賤之物,因此富人從不吃它,貧窮的人家又因為豬肉難以煮軟,因此認定豬肉不好吃。倒是蘇軾,認為天下的美食都是需要時間和精力的考究,慢慢的他便發現了豬肉的味道不比當時別的肉差。
蘇軾將他研究出來的豬肉做法寫在了詞中,洗干凈煮飯的鍋,放上少許水,燃上足夠的柴木、雜草,抑制火勢,用不冒火苗的虛火來煨燉。等待它自己慢慢地熟,耐著性子,火候足了,它自然會滋味極美。
在黃州有這樣好的豬肉,價錢卻賤得像泥土一樣;富貴人家不肯吃,貧困人家又不會煮。我早上起來打上兩碗,自己吃飽了就不要在意別人說什么。其實這做菜如同做人一樣,準備食材和工具的過程就像是準備做事之前的謀劃。
從蘇軾做菜的這個過程中,可以看出來蘇軾做事的態度,是穩妥的,善于發現的。原本煮不爛的豬肉在蘇軾的手中成為了香軟的人間珍饈。再看蘇軾制作豬肉的過程中,用小火慢燉,不急躁,慢慢等待美味的過程,其實就是一種修行,蘇軾的修行就體現在其中。
在蘇軾的身上其實還能看出,富人不愿吃的和窮人做不好吃的豬肉,在蘇軾手里卻成為了美味,他時常將生活中細小的事物認真地融入到生活中,他看待生活的態度是認真的積極的,雖然身陷囹圄,但是依舊熱愛生活,熱愛自己。
蘇軾:豁達的樂天派
蘇軾是詩人中不可多得的樂天派詩人,在面對悲慘的境遇的時候,他總是用豁達的人生態度去面對。在他的作品中,有很多豁達的詩句,他面對仕途的浮沉,也總是保持一顆平常心,從不怨天尤人。蘇軾在生活中能夠歸結自己錯誤的原因,積極解決,認真對待。
在面對解決不了的問題時,蘇軾也只是傷神幾天,然后繼續勉勵自己,讓自己可以重新投入到新的生活之中去。蘇軾最厲害之處,其實是他看待苦難的態度,他總是能夠在苦難中找到安慰自己的方法,或是寫詩,或是游山玩水,亦或是做頓好吃的安慰自己。
蘇軾非常善于化解精神壓力,他這樣的做法避免了很多負面情緒對他的影響,在做官期間,他是一位為了夢想不斷前進的人,即便是不被賞識,即便是被人不理解,他也會遵從自己內心的想法,做真實的自己。
被貶謫之后的蘇軾,是善于烹飪的蘇東坡,發現美好的食材和做出美味的食物是他對待生活的態度,他眼里的的歲月都是美好的,也是樂天派蘇軾所熱愛的。
蘇軾在他的詩詞之中,處處寫滿了對生活的豁達,他面對困難也只是淺笑而過,他的思想境界是前衛的,也是超越生死的,所以蘇軾的樂觀是源自他強大的精神世界,比起他留下的詩詞歌賦,這樣的精神或許才是值得更多人學習的吧。
《豬肉頌》中蘊含的人生哲理
蘇軾被貶黃州的時候,已經經歷了仕途的轉折起伏,見慣了世事,雖然得不到宋廷的任用,讓他郁郁寡歡,憤懣不平,但是卻又保持著對生活的熱愛。這首詞中,蘇軾第一個體現出來的就是他對待生活的一種態度,修身求學。
蘇軾用這道如今十分常見的詞告訴讀詩的人,做事如同積水,只有一點一點認真對待,才能水滴石穿,水到渠成。做菜要用合適的火候慢慢烹飪,做事也應如此,“火候足時他自美”,這便是修身求學的態度,過于急躁成不了火候。
蘇軾深刻的明白這個道理,急功近利只會讓他失去美味,而耐心和循序漸進則會讓他在等待的過程中,對于未來所得的事物越發珍惜。不僅如此,在這首詞中,蘇軾的還透露出一個人生哲理,那就是所有事物都具有獨特的兩面性。
被貶黃州的時候,本該是有著慘淡的處境和悲傷的心情,而蘇軾卻在這樣的處境下發現了豬肉的美味。無論是窮人或是富人,他們都視豬肉如泥土,因為他們沒有意識到豬肉除去本身的缺點外,還有如此美味的一面,而蘇軾善于將事物美好的一面用在生活上,從中體會不一樣的人生樂趣。
當然這其中也離不開蘇軾本身就是一個飽讀詩書的文人,他有足夠的文化,因此他看到事物時,所想的也與常人不同,因為他本身就知道豬肉可以食用,所以才通過不斷地實驗和研究做出美味的佳肴。這其三,從蘇軾寫的這首詞中可以看出,事在人為這樣一個簡單卻又難得的道理。
他從食材的準備,到豬肉的烹飪,他都是親自動手,一點點的嘗試之下,才發現了豬肉的美味以及食用方法。就像生活中,遇到難題時,我們往往會無從下手,漸漸地,遇到困難之后,許多人選擇了回避,但是事實上,如果遇到難題時,哪怕只是做一些簡單的事情,慢慢的,問題也就會被解決。
蘇軾在做事和做人方面都有著他個人的認知,他眼中難以解決的事情,只要有足夠的知識,以及足夠多的嘗試,成功是早晚的事情。問題的本身并不是它有多難,而在于面對它的人的心理態度。
結語:
蘇軾一生坎坷,但是他卻從來沒有選擇放棄,即便是在對仕途失望的情況下,他依舊堅持自己的赤子之心除去文學家這個身份,蘇軾還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美食家。他做的東坡系列的菜系,也是流傳至今,成為無數人們餐桌上的美食。蘇軾的價值不僅僅是文學上的流傳,更多的是精神上的。他樂天又豁達的生活態度,是面對人生逆境難能可貴的一種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