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鹿鼎記》是金庸先生的封筆之作。從1955年到1972年,先生17年間,創(chuàng)作了15部武俠小說。這些小說從起初的風靡港臺,到后來傳入大陸,直至享譽海內(nèi)外,數(shù)十年過去了,還經(jīng)久不衰,而電視劇更是一而再,再而三地翻拍。
“你所寫的小說之中,你認為哪一部最好?”這是金庸生前,遇到讀者問得最多的問題。金大俠的回答總是三個字:“答不了?!?/span>
在“三聯(lián)版”序言中,他說:這十五部小說是各不相同的,分別注入了我當時的感情和思想,我在創(chuàng)作它們時只有一個愿望,那就是不要重復已經(jīng)寫過的人物、情節(jié)、感情,甚至是細節(jié)。
在《鹿鼎記》后記中,先生仍然強調(diào):“長篇比中篇短篇好些,后期的比前期的好些。”
金庸先生已經(jīng)仙逝,關(guān)于他的小說哪部最好,這樣的問題是永遠得不到他書面的回答了。然而,但凡看過金庸武俠劇,或者看過金庸原著的觀眾和讀者,仍然不免要問:“哪一部作品最好?”
其實,作品就像作家的孩子,手心手背都是肉,你能說自己喜歡這個而不喜歡那個嗎?
縱然如此,先生生前屢屢接受記者采訪,有時也難免隱約間道出自己的觀點。其實在他內(nèi)心深處,若非要選一部的話,《鹿鼎記》應該是他的最愛。
相比其它十四部小說,《鹿鼎記》很另類。說是武俠,卻并非以武論英雄;說是言情,卻并非以情定終身。它徹底顛覆了人們對武俠小說的認知,對金庸作品的認知。它更像是一部打著武俠幌子的“官場現(xiàn)形記”。
郭靖誓死保衛(wèi)茍延殘喘的南宋江山,像岳飛一樣精忠報國的氣概,在《鹿鼎記》里蕩然無存,一切種族身份和朝代更迭的爭議,最終都被江山社稷穩(wěn)固與否、興盛與否所代替。而楊過和張無忌們?nèi)窍碌那閭环虿荒苋⒍嗥薜膼澣缓瓦z憾,金庸也終于通過韋小寶身上彌補過來了,他娶了七個老婆,妻妾成群,哪怕她們未必都出于愛。
《射雕英雄傳》《神雕俠侶》《倚天屠龍記》《天龍八部》《笑傲江湖》等小說,是真正意義上的武俠小說。這些作品里,有一代一代的蓋世英雄,有一茬一茬的江湖游俠,有一撥一撥的正反人物,有林林總總的幫派之爭,有層出不窮的武功名稱,有驚心動魄的打斗場景,有無休無止的恩怨情仇。
而《鹿鼎記》里有什么?寫的是武功嗎?天地會總舵主陳近南、“一劍無血”馮錫范、神龍教教主洪安通、白衣尼九難,這些人雖然被貼上了武功一等一的標簽,卻鮮有高手比拼的描寫,就是整部小說,武打的戲份也是少之又少。
讀者在這部小說里,看到的主角韋小寶,只是一個不會武功的“極品混混”。一個妓女所生的兒子,不學無術(shù)、一無所有,卻一路扶搖直上、逢兇化吉、屢立大功,不斷得以加官進祿、封侯賜爵,最終竟然名利雙收,攜著七個老婆和巨額財寶歸隱。
《鹿鼎記》就是金庸推陳出新的一部作品。然而,它又是和歷史聯(lián)系最緊密的一部。其中的好多人物,都是真實存在的,譬如康熙、鰲拜、索額圖、吳三桂、陳圓圓、陳永華、馮錫范、噶爾丹等;好多事件,也是真實存在的,譬如鏟除鰲拜、平定吳三桂、簽訂《尼布楚條約》。只是主角韋小寶,卻完全是虛構(gòu)出來的一個人物。
但是,《鹿鼎記》不是為韋小寶這樣的人歌功頌德。恰恰相反,它就是一面照妖鏡,韋小寶就是于鏡中顯出真面目的妖怪。
步入中年的金庸,在這部小說里融入了他對歷史、對社會、對官場、對人性的思考,塑造了韋小寶這樣一個看似虛幻,卻又不同程度、不同方面存在于現(xiàn)實中的人物。韋小寶的形象,照進現(xiàn)實,戳穿了許多假道學,揚棄了許多假仁義,撕毀了許多假面具,極具諷刺意味。
有人說,韋小寶是第二個阿Q。筆者不贊同這種觀點。韋小寶和阿Q相同的是身世,都處于社會最底層。但是性格和命運卻是截然不同的。阿Q對比他更卑賤的人,是勇敢地連打帶罵,但對地位高貴的人,卻是一副奴顏婢膝相,一旦哪里都討不了便宜,他便以精神勝利來自欺欺人。
而韋小寶自然比他高明得多了。他擅長欺騙別人,卻始終不會像阿Q那樣欺騙自己,他的一切言行、所有伎倆,都是目的明確。打不過對手,他便逃;一旦逃不掉,不得不打時,仗著寶衣護體、匕首防身,又會硬剛到底。最主要的是他明白什么才是永恒的,比起官銜和友情,他更愛美女和錢財。
他腳踩兩只船,卻在皇上和天地會之間游刃有余,最后又守著忠義兩不違的底線,甩手不干,拖家?guī)Э?,榮歸故里。自詡艷福齊天、大富大貴,甭管用什么手段,韋小寶總是實現(xiàn)了對自己低賤出身的救贖。這又怎是阿Q之流所能比?
對于金庸作品,正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蘿卜白菜,各有所愛。
如果你喜歡純粹的武俠,想于刀光劍影間領(lǐng)略英雄風采,那你不妨去看《射雕》或《天龍八部》。如果你喜歡感受英雄豪情,更兼兒女情長,那你最好去看《倚天》或《神雕》。如果你不喜歡虛假地打打殺殺,而想從歷史的紛紛擾擾和江湖的爾虞我詐中,看到更真實的人性,那你得看《鹿鼎記》。
文:纖云涵月
注:配圖來源于網(wǎng)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