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里有一部分孩子,經常的調皮搗蛋,老師就經常的給這一部分孩子進行批評教育,甚至叫家長,雙方共同進行批評教育,可以說是學校里說教完,家里說教,孩子天天處在老師、家長的關注之中。這一部分學生占用老師的時間是最多的,但是孩子的轉變卻并不大,個別的還適得其反。老師、家長對孩子的愛和關心,那是沒的說。可謂是“恨鐵不成鋼”。
那么,下面的這個實驗會給我們什么啟示。
一個很著名的心理學實驗:把一個小白鼠關在籠子里,把門關好,然后不停的用電流擊它。開始時,小白鼠拼命地逃竄,試圖從什么地方找到門躲避這種情況。后來,在連續的電擊過程中,小白鼠漸漸地陷入絕望狀態,最終蜷縮在籠子的角落里一動也不動,任憑怎么電擊,他也不動了。這時,把籠子的門打開,再對它進行電擊。奇怪的是,此時的小白鼠竟仍然一動也不動。這種心理現象就是“習得性失助”。
產生習得性失助的原因就是心理承受底線的崩潰。因為它無論如何努力,無論如何拼搏,都無法逃脫這種境況。因此不在努力,不再進取,患了“習得性失助癥”。
現在的中小學生心理承受能力較弱,作為教師,一定要注意保護他們的積極性。在取得進步時要及時的地給予肯定,鼓勵其繼續努力。如果只是一味地批評,考40分批評,考50分也是批評,考60分還是批評,那么,他們會認為,我無論怎樣努力也逃脫不了批評的結果,干脆破罐子破摔算了,反正也是批評。所以,教師的關鍵任務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不能打擊學生,尤其對待“后進生”,更應該適時給予鼓勵,因為一旦學生患了“習得性失助癥”,就很難矯正了。
作為教師、家長,我們在培養教育學生時,都付出了自己的愛,按照我們自己的意愿去教育他們,給他們做各種各樣的規定、約束,想讓他們按我們為他們設計的道路前進,但對一部分學生來講,真的比上天還難。日久天長,孩子無法忍受,我們心里焦急萬分,但又束手無策。這在教育規律上,也就是我們沒能真正地走進孩子的心靈,沒能因材施教。因此在教育學生時,我們不能使學生患上“習得性失助癥”,一定要在保護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同時,還要對學生進行心理訓練,增強他們的心理承受的堅韌度;遇事朝最壞處打算,朝最好處努力,各種可能性都充分地考慮到;失敗時不氣餒,樹立自信心,確立對正確目標堅韌不拔的追求精神。
讓我們真正的學會關愛孩子,學會關愛形形色色的孩子,讓每一個孩子學會自立,自強,自信,只要讓每個孩子日日有進步,月月有提高,這才是我們每一位教師、家長的殷切期望!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