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最早指書寫在帛或紙上的墨跡原作。后來寫得優秀的墨跡難以廣傳,于是把它們刻在木頭、石頭上,可以多次拓制,廣為流傳,這樣,就把刻于木石上的這些原來的墨跡作品及其拓本統稱“帖”。刻帖的目的是傳播書法,是為書法研習者提供歷代名家法書的復制品,所以,書法的優劣是它的選擇標準。只要是名家的書作精品,即便是只言片語的一張便條,也照樣收入,很少顧及內容。刻帖一事始自趙宋,多數是詩文簡札,所以行、草書及小楷居多。也因此,刻帖的高度一般在一尺上下,長則一尺至三四尺不等,呈橫式,多為石板狀,只在正面刻字。
刻帖都是摹勒上石,就是先將墨跡上的字用透明的紙以墨摹下來,然后用朱色從背面依字勾勒;再拓印上石,最后再刻。雖然程序復雜,但刻帖要求忠于原作,盡力畢肖,每道工序均不得攙入已意,所以精品帖本可以達到亂真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