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全景財經
原創 全小景
又一輪牛市,呼嘯而來?
2020年7月的前5個交易日,A股堪稱夢幻開局:強勢5連陽、外資在4個交易日內瘋狂掃貨超538億元、A股總市值飆升近80000億元、滬指一鼓作氣站上3300點……
面對賺錢效應持續爆棚的A股,場內的杠桿資金正在大舉加倉。據Wind數據顯示,截止到7月6日收盤,A股的融資總余額突破1.2萬億,達到12036億元,較前一交易日增加368.3億元,創出A股史上單日增量的新高。
相比6月末,場內的融資客于7月份的前5個交易日內,累計凈買入金額高達723億元。若再加時間拉長,近一個月內,A股融資余額的增量更是高達1338億元。
而這僅僅是場內杠桿資金的數據,場外配資也開始“死灰復燃”,具體流入A股的數據不可得知。但據微信指數顯示,關鍵詞“配資”的微信指數大幅飆升,7月6日的數值相較6月14日激增159%。
全景財經翻看多家配資平臺網站發現,目前,配資杠桿最高可至12倍,最低100元起配,最多可5000萬元。
一天暴增368億!有人正在大舉加杠桿
7月的前5個交易日,號稱“牛市旗手”的券商板塊表現最為亮眼,
隨著A股市場迅速升溫,杠桿資金正在加速涌入市場,掃貨個股。
其中,場外配資正死灰復燃,而真正流入A股的數據不可得知。但場內的杠桿資金的數據顯示, 截止到7月6日,融資融券的交易金額(場內杠桿交易)占比A股總成交金額比例,已經創下2016年以來的新高,正在逼近2015年大牛市的水平。
回顧2015年以來的A股行情,發現每次行情啟動初期,融資融券交易金額占比都會迅速升高:
2015年瘋牛期間,場內兩融交易金額占總成交金額的比例高達19%;
2017-2018年初的“漂亮50”牛市中,場內兩融交易占比高點為12%;
而2019年2-3月的小牛市,該比例急速上升至11%,最高點為11.2%。
而7月份的前5個交易日,融資融券交易來勢洶洶。可見,每輪行情之下,杠桿資金都是嗅覺非常敏銳,且是行情加速的助漲動力之一。
據了解,2020年以來,頭部券商正在下調融資融券的利率,部分券商已調低至5.8%,在行情的刺激下,部分機構投資者正快速加杠桿。
而對于“牛市旗手”券商而言,每一輪牛市來臨,融資融券業務都能成為券商的重要收入來源,2015年瘋牛行情之下,單家營業部的兩融業務便能貢獻上億的營收。
杠桿資金加倉的第一目標:券商股
這一輪行情之下,嗅覺敏銳的杠桿資金盯上了哪些個股呢?
據Wind數據顯示,7月份的前4個交易日,融資融券余額累計增加722億元,多達183只個股的融資凈買入額超1億元,更有17只個股的融資凈買入額超5億元。
從表格可以看出,杠桿資金掃貨的目標非常明確:就是券商,上榜的17只個股中,券商便占了7個席位。其中,(600030)高居榜首,被杠桿資金凈買入超過38億元。其次是(601318),凈買入金額為11億元。
就股價漲跌幅來看,融資凈買入額超5億的17只個股中,全部錄得上漲。其中,漲幅最大的是(601788),6月19日至今的漲幅超124.8%。另外,(002797)近5個交易日的漲幅亦高達44.8%。
由此可見,券商的這一波大漲,離不開杠桿資金的推波助瀾。
在杠桿資金、機構資金的推動下,券商、銀行、保險急漲,指數狂飆,賺錢效應持續放大,市場中有人直言,感覺恍如2015年的大牛市。更有投資者表示“滿倉加杠桿,再不進場就來不及了”。
7月以來,個人投資者的入市熱情不斷被刺激,各家券商的線上開戶都出現了擁擠、排隊的罕見景象。
全景財經在今日的交易時間段,嘗試體驗了券商的線上開戶,也遇到了排隊等待的情況,排名的人數約100人,系統提示需等待10分鐘左右。
據證券時報報道,7月6日,北方某頭部券商開戶數量大約是上周日均開戶量的2倍,加上周末累積的需求,6日當天新增開戶數約為上周的3到4倍。
與此同時,多家券商表示保證金規模較此前出現明顯增加。新時代證券經紀業務負責人表示,這兩天每天新開戶數比6月份日均開戶數增加了50%左右,保證金規模比6月日均規模增加20%。
雖然,個人投資者開戶的場面人頭攢動,但7月初的這一波行情,主導者大概率是機構資金。
外資四天掃貨538億,更有4000億白馬股被“買爆”
公募基金、外資,或許才是這一輪行情最關鍵的推動力量。
據Wind數據顯示,2020年1-6月,已有560只新基金發行成立,合計發行份額為8017.2億份,僅次于2015年大牛市同期水平。其中,主動權益類基金的發行規模合計高達6760億元,較2019年同期激增256%。
有業內人士表示,2020年以來最重要的趨勢是,偏股公募基金的收益率遠超地產,市場資金正加速流入公募基金,可能是這一輪行情最主要的推動力量。
據Wind數據顯示,截至7月6日,2020年內,已有36只公募基金的收益率超過50%,收益率超過50%竟多達164只。
外資,也是這輪行情不容忽視的主力做多資金之一。7月2-6日期間,北上資金全部實現凈流入,短短4個交易日瘋狂掃貨超538億元,已經超過前6個月的單月凈流入規模。
而在行情開啟前夕,外資更是不斷買買買。2020上半年,僅海外劇烈波動的3月份,外資凈流出A股,其他5個月均實現凈流入,1-6月的累計凈流入金額高達1182億元。
截止到7月6日,北上資金持股市值突破1.9萬億元,達到19092億元,創歷史新高。其中,滬市持股市值首次超10000億元,深市持股市值也高達8510億元。
另外,據深交所披露的信息顯示,7月6日,QFII/RQFII/深股通合計持有股份數占公司總股本比例已經突破28%,達28.01%,目前美的集團已經被深股通暫停買入,只接受賣盤。
A股投資者結構正在向機構化轉變,公募基金、外資機構的持股比例正在穩步上升。
結 語
資金,永遠都在追逐收益率高的資產。
回顧歷史,當A股收益率高的時候,資金也會像水一樣流入股市;樓市好的時候,資金又會流到樓市去。
例如,2014-2015年,A股開啟一輪牛市時,居民存款通過基金、理財、信托等各種方式拼命流入股市。而期間,盡管央行一直降準、降息,但房價卻沒有受到資金的眷顧,持續低迷。
到了2015年6月份,股市發生股災之后,2015年下半年,資金再度涌向樓市,再度造就了一波樓市牛市。
時鐘擺到2020年7月,的點位仍處于大周期的低位,而中國樓市在疫情過后,又開啟一輪漲勢,幾大一線城市的房價甚至再創歷史新高。
就政策而言,中央對股市、樓市的定調亦是非常鮮明。
就樓市而言,雖然地方政府不乏刺激樓市的沖動,但上級時時刻刻將“房住不炒”、“房不刺激”、“遏制化泡沫化”掛在口頭,大熱的城市一而再再而三地遭遇了調控。
相反,資本市場卻得到政策前所未有的呵護。
在中央關于市場經濟的重磅文件里,對資本市場的定調是:
加快建立規范、透明、開放、有活力、有韌性的資本市場,加強資本市場基礎制度建設,推動以信息披露為核心的股票發行注冊制改革,完善強制退市和主動退市制度,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強化投資者保護。
同時,主管部門曾多次表示:
引導更多中長期資金進入資本市場,多渠道促進居民儲蓄有效轉化為資本市場長期資金。
今日(7月7日)晚間,證監會原主席肖鋼在浦山講壇上表示,黨中央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重視資本市場,資本市場變革面臨三大新形勢,中國經濟從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經濟增長動力從過去的要素驅動、債務驅動逐步向創新驅動轉變,中國經濟正經歷轉型升級,結構優化的關鍵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