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際上或者很多國家都設立了重大獎項,以表彰在某學科或者某領域做出了杰出貢獻的科學家 ,其中最出名的是諾貝爾獎,諾貝爾獎最初分設物理(Physics)、化學( Chemistry)、生理學或醫學(Physiology or Medicine)、文學(Literature)、和平(Peace)等五個獎項,于1901年首次頒發。1968年,瑞典國家銀行在成立300周年之際,捐出大額資金給諾貝爾基金,增設“瑞典國家銀行紀念諾貝爾經濟科學獎”(The Sveriges Riksbank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in Memory of Alfred Nobel); 該獎于1969年首次頒發,人們習慣上稱這個額外的獎項為諾貝爾經濟學獎。我們發現這個諾貝爾獎中沒有數學,那么國際數學界有哪些影響比較大的獎項呢?下面一起細數幾項國際數學界的大獎吧。
菲爾茲獎
菲爾茲獎由加拿大數學家約翰· 查爾斯· 菲爾茲(John Charles Fields,1863-1932 年)建議設立。菲爾茲獎每四年頒獎一次,在由國際數學聯盟(IMU)主辦的四年一度的國際數學家大會(ICM)上舉行頒獎儀式,每次頒給二至四名有卓越貢獻的年輕數學家,旨在鼓勵獲獎者進一步的研究。獲獎者必須在該年元旦前未滿四十歲,每人將得到15000加拿大元的獎金和金質獎章一枚。
截止2018年,世界上共有60位數學家獲得過菲爾茲獎,其中2位為華裔數學家,分別是1982年獲獎的數學家丘成桐和2006年獲獎的數學家陶哲軒。就獎金數目來說,菲爾茲獎與諾貝爾獎相比可以說是微不足道,但由于其獲獎人數非常稀少,且獲獎人的成就都非常突出,同時它是由數學界的國際權威學術團體—國際數學聯盟主持,從全世界的頂級青年數學家中評定、遴選出來的,所以才從最初一個并不是非常知名的獎項發展成為后來的“數學界中的諾貝爾獎”。
獎項軼事
阿貝爾獎
2001年,為了紀念2002年挪威著名數學家尼爾斯·亨利克·阿貝爾二百周年誕辰,挪威政府宣布將開始頒發此種獎金。自2003年起,一個由挪威自然科學與文學院的五名數學家院士組成的委員會負責宣布獲獎人。獎金的數額同諾貝爾獎相近。設立此獎的一個原因也是因為諾貝爾獎沒有數學獎項。2001年挪威政府撥款2億挪威克朗作為啟動資金。擴大數學的影響,吸引年輕人從事數學研究則是設立阿貝爾獎的主要目的。
知名得主
讓-皮埃爾·塞爾,法國數學家,主要貢獻的領域是拓撲學、代數幾何與數論。塞爾在1954年獲得菲爾茲獎,當時年僅28歲,他是至今最年輕的獲獎者。菲爾茲獎、沃爾夫獎和阿貝爾獎普遍被認為是數學家的最高榮譽,塞爾是當世少有的幾位三料得主之一。同時,塞爾也是阿貝爾獎的首位獲獎者。
沃爾夫獎
1976年1月1日,R.沃爾夫(Ricardo Wolf)及其家族捐獻一千萬美元成立了沃爾夫基金會,其宗旨主要是為了促進全世界科學、藝術的發展。
沃爾夫獎主要是獎勵對推動人類科學與藝術文明做出杰出貢獻的人士,每年評選一次,分別獎勵在農業、物理、化學、數學、醫學五種獎,獎金10萬美元。或者藝術領域中的建筑、音樂、繪畫、雕塑四大項目之一中取得突出成績的人士。其中以沃爾夫數學獎影響最大,因為諾貝爾獎中沒有數學獎。
著名華人數學家陳省身教授曾于1984年5月獲得沃爾夫數學獎。2010年丘成桐獲沃爾夫數學獎。除了數學獎外,2004年,有“雜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獲得了沃爾夫農學獎。截止到目前,除了在藝術領域,華人科學家在其余的五個領域都獲得過沃爾夫獎。
陳省身獎
2009年6月2日,國際數學聯盟宣布為了紀念已故的“微分幾何之父”、華人數學家陳省身而設立陳省身獎(Chern Medal Award),該獎由國際數學聯盟在每四年召開一次的國際數學家大會上頒發,獎勵在國際數學領域做出杰出成就的科學家,無年齡限制 ,這是國際數學聯盟首次以華人數學家命名的數學大獎。得獎者除獲獎章外,還將獲得50萬美元的獎金,其中半數獎金屬于“機構獎”,依照獲獎人的意愿捐給推動數學進步的機構 。陳省身獎不同于中國數學會所頒發的陳省身數學獎,后者只頒發給中國國內的數學家 。
高斯獎
該獎項是為紀念“數學王子”高斯而設,主要用于獎勵在應用數學方面取得成果者 ,獲獎者可獲得一枚繪有高斯肖像的獎章和一筆獎金 。該獎項首次頒發是在馬德里召開的第25屆國際數學家大會上。
奈望林納獎
獎項于1981年由國際數學家大會執行委員會設立。1982年4月接受了赫爾辛基大學的饋贈,為紀念在前一年過世的芬蘭數學家羅爾夫·奈望林納(Rolf Nevanlinna)而命名。該獎是頒予在計算機科學的數學方面有主要貢獻者,獎項為一面金牌和現金獎,每四年在國際數學家大會頒發。和菲爾茲獎一樣,得獎者必須在獲獎那一年不大于40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