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
豆腐是過年時的必備食品
現在
在鄉村依舊保留著這古老的風俗
『磨豆腐』
歲末年終
人們到了臘月便忙活起來
鄉村的空氣中彌漫著過大年的味道
▲攝影:柯建國
磨豆腐50多年。
在溧水的永陽街道東山村尹莊,有一位年已八旬的老奶奶還在幫鄉親鄉鄰磨豆腐,老奶奶的手藝很好,每天都有周邊的村民早早過來排隊等著磨豆腐。
▲攝影:楊孝林
老奶奶一生都在與土地,與莊稼,與豆腐打交道。如今做傳統豆腐的已經很少了,老奶奶還一直堅持做。
這一堅持就是50多年。
▲攝影:楊孝林
多道工序,傳統手藝。
要做出既好吃,又好看的豆腐,可不是件簡單的事,需要很多道工序。
一大早,天還沒有亮,老奶奶的豆腐坊就忙活起來了。
▲攝影:趙忠杰
做豆腐,首先要把豆子淘洗干凈,撿盡其中的壞豆,將挑選干凈的黃豆,放在桶里,浸泡上一晚。次日一大早豆子變軟,再研磨成糊狀。
▲攝影:王琴嵐
最早老奶奶是用石磨,后來買了這臺磨豆機,能把豆漿和豆渣分離。
▲攝影:楊孝林
灶膛添柴,大火熬煮,讓鐵鍋里乳白色的豆漿,慢慢煮沸。豆漿燒開,清香味便彌滿整個屋子。
▲攝影:柯建國
燒開的豆漿晾晾,就可以開始點豆腐了,點豆腐靠的就是經驗,漿水和豆漿的比例,多了少了都不行。等豆漿漸漸凝成白色小塊,豆腐花便做成了。
▲攝影:董曉寧
等到豆腐花冷卻,一點一點舀到事先準備好的木制磨具里,把豆腐花包住,用木板、石頭等重物壓好,靜等豆腐成型。
▲攝影:柯建國
手藝傳承,兒子媳婦全上陣。
磨豆腐,看起來似乎并不復雜,但卻實實在在是個經驗活。老奶奶和她兒子和兒媳三個人,每天起早貪黑地在豆腐坊里忙活,只為信賴他們家這門手藝的人,能吃上一口可口的豆腐。
▲攝影:董曉寧
▲攝影:王琴嵐
鄉村的豆腐坊里感受消失已久,但依舊留在內心深處的年味——過大年的味道。
漸行漸遠的鄉村,留給我們濃厚的鄉愁。在外打拼的你,早些回家過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