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上海證券和日本大和證券于2004年合資成立的海際證券(原名海際大和證券),10年來連年虧損,終于難逃被拋棄之命運。今年9月18日,海際證券66.67%的股權以4.06億元的價格在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掛牌出售。盡管海際證券虧損嚴重,但其金融牌照對于產業資本而言卻是稀缺資源。10月19日至22日,包括中天城投、瑞茂通、榮安地產、華西股份和方大特鋼在內的5家上市公司紛紛發布公告,擬出資收購海際證券控股權。此外,私募機構天星資本亦被指有意參與競購。但業內人士亦指出,海際證券在投行業務方面先天不足,其發展前景讓人難言樂觀。
十年前,合資投行曾是證券行業的一道亮麗風景,如今卻成棄子。
今年9月18日,海際證券66.67%股權在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公開掛牌轉讓,引發產業資本摩拳擦掌。從10月19日到22日晚間,已先后有中天城投(000540)、瑞茂通(600180)、榮安地產(000517)、華西股份(000936)和方大特鋼(600507)5家上市公司發布公告,擬出資收購海際證券控股權。另據媒體報道,私募機構天星資本亦有意參與競購。
由上海證券和日本大和證券于2004年合資成立的海際證券,10年中有6年處于虧損狀態。但這個券商急于甩掉的"包袱",卻成了上市公司眼中的"香餑餑"——對于產業資本而言,金融牌照仍是稀缺資源。此次參與競拍的5家上市公司,均希望在購得海際證券后,一展自己的"大金融控股"藍圖。
但海際證券在投行業務,包括業務規模、網點布局、人才團隊等方面的先天不足,則讓業內對其前景難言樂觀。
諸如海際證券這類小型投行,未來何去何從?
公開資料顯示,海際證券成立于2004年9月,原名海際大和證券,由上海證券持有66.67%股權。其外資股東為日本大和證券。
大和證券是日本證券業的四大巨頭(野村、大和、山一、日興)之一,市場份額僅次于排名第一的野村證券。在投行領域,大和證券與三井住友金融集團合資組建有日本的頂級投資銀行大和SMBC。
但是,歷經10年經營,海際大和證券并沒有復制大和證券在日本的傳奇。
作為一家主要從事保薦承銷業務的投行業務券商,海際大和證券長期業績低迷。證券業協會數據顯示,海際大和證券自2004年成立以來,至2014年,10年中有6年處在虧損狀態。
在IPO較活躍的2014年,海際證券僅錄得2469.41萬元凈利潤,尚不夠彌補其2013年4587.43萬元的虧損。
2014年7月,國泰君安證券經受讓取得上海證券51%股權。按照證監會的要求,國泰君安應"自控股上海證券之日起5年內解決與上海證券及其子公司海際大和證券的同業競爭問題"。當年8月,經上海證監局批準,大和證券將33.33%的海際大和證券股權轉讓給上海證券,海際大和證券由此成為上海證券的全資子公司,并更名為海際證券。
今年1月至8月,海際證券營收為1732.63萬元,凈利潤為虧損1341.02萬元。相對于5億元的注冊資本,截至今年8月,海際證券凈資產僅為3.6億元左右。
到目前為止,海際證券僅有10名保薦代表人,保薦人數量在所有純投行業務券商中排名墊底。
今年9月18日,上海證券在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將海際證券66.67%股權掛牌轉讓,轉讓價為4.06億元。
網易財經注意到,此次海際證券股權轉讓,上海證券方面提出的受讓方條件要求并不高:凈資產不低于人民幣2億元整,且總資產不低于人民幣20億元整,或管理資產不低于人民幣100億元整。
對于產業資本而言,券商的牌照仍是稀缺資源。前述5家上市公司紛紛圍繞海際證券的股權,描繪出各自的"大金融控股"藍圖。
中天城投公告稱,擬由其全資子公司貴陽金融控股有限公司(下稱"貴陽金控")參與競拍海際證券控股權。中天城投方面稱,本次參與競拍海際證券,"將完善和充實公司在金融板塊的業務布局";同時,隨著"互聯網+"戰略在各傳統金融產業中的不斷深化,以及證券行業從傳統業務向多元化創新業務發展,"將會極大拓展更多業務模式及盈利空間"。
與中天城投類似,榮安地產稱,公司實行的是以房地產開發業務為主體,以大健康產業和金融投資為輔助的"一體兩翼"的多元化發展戰略,"擬通過收購海際證券股權進行新的產業布局"。
主營煤炭批發經營的瑞茂通也有"全牌照金融產業布局"的雄圖。其公告稱,"待完成競標收購后,海際證券將成為公司控股子公司,這將成為公司在全牌照金融產業布局中所邁出的重要一步"。
由華西村改名而來的華西股份,也把收購海際證券看成是"開展具備牌照業務的重要戰略舉措",一旦成功,"將加快公司建立金融控股平臺的步伐,并為進一步促進并購及資產管理業務的發展提供更有利的支持"。
方大特鋼的訴求更為簡單:"收購該部分股權可優化公司資產結構,培育公司新的利潤增長點,積極推動公司分享證券市場發展紅利"。
除上述5家上市公司外,私募機構天星資本亦被指有意收購海際證券。
作為一家以投資新三板市場聞名的私募機構,天星資本近年來在金融領域動作頻頻。今年,繼7月30日與北京銀行發起設立蠡北銀行后,10月16日天星資本又與華海保險簽署增資擴股協議,擬出資成為華海保險第一大股東。
目前,天星資本已啟動B輪定增,用于保險、證券機構的設立及收購工作。據《中國基金報》報道,海際證券是"天星資本已鎖定的下一個目標"。
五強競逐,海際證券究竟花落誰家?
網易財經梳理發現,在參與競拍的5家上市公司中,資本最為雄厚的無疑是中天城投。
中天城投的實際控制人為貴州房地產大佬羅玉平。公開資料顯示,羅玉平上世紀80年代末在貴州以承包工程起家,2007年,成功控股深交所上市的世紀中天股份公司,并將之改名為中天城投。2011年,羅玉平名列福布斯中國富豪榜貴州富豪的第二名,僅次于貴州百靈的姜偉。
近兩年,中天城投憑借在貴州運作超級大盤地產項目的策略,業績與營收出現爆發性增長。2012年、2013年、2014年凈利潤分別為4.38億、10.81億、16.03億元。截至今年6月30日,中天城投總資產達432.48億元,凈資產84.27億元,上半年凈利潤為14.28億元。
作為中天城投的全資子公司,貴陽金控注冊資本36億元。除了參股貴州銀行和貴陽銀行,貴陽金控在今年還控股了互聯網金融公司"招商貸"。貴陽金控作為中天城投的核心金控平臺,一直致力于獲取更多的金融牌照。
此次海際證券的股權掛牌價,尚不到中天城投今年上半年凈利潤的1/3。對貴陽金控來說,競拍似乎全無壓力。
相比羅玉平的中天城投,參與競拍的另外4家上市公司雖有一定實力,但資產規模卻很有限。
報告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底,榮安地產總資產65.59億元,凈資產35.85億元,凈利潤2182.57萬元;瑞茂通總資產102.16億元,凈資產38.04億元,凈利潤1.22億元;華西股份總資產34.44億元,凈資產22.25億元,凈利潤6597.25萬元;方大特鋼總資產94.45億元,凈資產20.67億元,凈利潤1.46億元。
盡管各方參與競拍的熱情較高,但注冊會計師江慧晶認為,海際證券本身的凈資產與業務規模不大,向上的溢價空間有限。"盡管價高者得,但不會高得太離譜。"
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的公示信息顯示,海際證券的股權掛牌將在今年10月23日到期,接下來將以網絡競價、多次報價的方式確定受讓方和受讓價格。
雖然多家機構對競購海際證券后的金融藍圖信心滿滿,但前景未必樂觀。
一位投行人士對網易財經表示,海際證券在投行業務方面先天不足。"大股東上海證券雖然業務規模及網點布局屬券商中游,但相比同處上海的海通、申萬、國泰君安,海際證券在吸引投行人才方面處于絕對劣勢,一直沒有強勢的投行團隊。"
在承攬項目方面,海際證券亦無法跟全國性的投行第一梯隊券商競爭。在長三角地區,"對華泰、東吳、財通也是望塵莫及"。
而曾經的外資股東大和證券,也未能在投行業務領域給海際大和證券帶來顯著的提升效果。
"說到底,除了品牌、團隊的人脈之外,影響投行承攬項目的最大一個因素是地緣性。"前述投行人士說。"早期上市指標都由(地方)政府把握,各省本地券商在承攬業務方面一直具有先天優勢。這也是證券行業的'中國特色'。海際大和,一直未能突破這個地緣瓶頸。"
證券業協會數據顯示,與海際證券背景相似的高盛高華、方正瑞信,作為主攻投行業務的合資券商,2014年在投行業務方面也不盡如人意:高盛高華僅主承銷2.8家股票、3.1家債券,方正瑞信僅主承銷2.2家股票、2家債券。與海際證券一樣,方正瑞信多年來亦處于虧損狀態。
"作為一家主要經營投行業務的券商,海際證券的投行業務發展空間有限,除了其自身項目承攬實力,還有IPO政策變幻不明等客觀因素。"北京一家中型券商高管向網易財經表示,"此次4個多億的轉讓價,刨掉2個億的凈資產,也就是券商牌照的價值。"
"拿下(海際證券)后業務如何開展?原來的保薦人團隊何去何從?這些都是新東家要考慮的問題。如果自身實力有限,就算拿下來,意義也不大。"上述券商高管認為。
不過,產業資本拿下海際證券也不是沒有發展空間,"作為小券商,華林證券在投行的崛起堪稱一個樣本。這需要大股東提供資本和機制的支撐。"上述券商高管說。
此前,華林證券以薛榮年為核心,從平安證券"挖角"大批保薦人,同時帶走大批項目,促成華林證券的投行業務實現飛躍。
海際證券能復制華林證券的成功嗎?
責任編輯:胡非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