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劉夢溪
到底何為國學?胡適說:“自從章太炎著了一本《國故論衡》之后,這'國故’的名詞,于是成立。”又說:“'國學’在我們心眼里,只是'國故學’的縮寫。中國的一切過去的文化歷史,都是我們的'國故’;研究這一切過去的歷史文化的學問,就是'國故學’,省稱為'國學’。”這是胡適給國學下的定義。他把國學等同于國故學。
問題是這個定義能不能成立?如果成立,則舉凡研究一切過去歷史文化的學問,都是國學。但歷史文化這一概念所包含的內容未免太龐雜,哲學、法律、宗教、藝術、文學、語言、文字、風俗、習慣、禮儀、制度、工藝、服飾等等,都可以囊括在內。對所有這些內容的研究都可以叫做國學嗎?胡適的定義,外延過于寬泛,內涵不夠確定,所以沒有被廣為采納。
點擊圖片可購買
后來大家比較一致接受的定義,是把國學和我國的固有學術直接聯系在一起。以此,錢賓四先生《國學概論》之弁言提出:“用意在使學者得識二千年來本國學術思想界流轉變遷之大事,以培養其適應啟新的機運之能力。”馬一浮先生抗戰期間在江西泰和講國學,開宗明義也標示:“今人以吾國固有的學術名為國學。”這已經是給定的與胡適不同的國學定義了。相當長時間以來,學界使用的事實上是後一個定義。不難看出,只就這兩個定義所涵蘊的范圍而言,國學概念的界定,已經經歷了內涵收縮的過程。
蓋一個概念的成立,其涵義不應過寬過泛,否則將造成概念的流失。因此之故,馬一浮又給出了國學的新的定義。他認為定義國學為固有學術,內涵還失于寬泛籠統,仍然不容易把握,使人不明白是何種學術。所以他提出:“今揩定國學者,即是六藝之學,用此代表一切固有學術,廣大精微,無所不備。”也就是說,馬一浮先生認為,所謂國學,就是“六藝之學”。“揩定”一詞是佛家用語,馬先生說:“每下一義,須有法式,謂之揩定。”所以馬一浮給出的國學即“六藝之學”的定義,態度既儼然鄭重,學理意味也極深厚,惜時人未予重視耳。
“六藝” 亦稱“六經”,就是孔子刪訂的六門學問,包括《詩》、《書》、《禮》、《樂》、《易》、《春秋》。我國學術的源頭即在于此,中華文化的原典精神亦出于此。《樂經》不傳,但《禮記》中有《樂記》一篇,其內容似尚可為繼。其它“五經”的現存文本,中經秦火,不免有漢儒的整理增竄,很難說與孔子手訂舊稿為同一物。但“六藝”文獻的原真性質和原典精神,終無可疑。我們今天講國學,重要的一點是回歸“六經”。
點擊圖片可購買
至于“六藝”在國人的精神世界可能發生的作用,《禮記·經解》引用孔子的話,有如下的概括:“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疏通知遠,《書》教也;廣博易良,《樂》教也;絜靜精微,《易》教也;恭儉莊敬,《禮》教也;屬辭比事,《春秋》教也。”概括的固是“六藝”本身的精神旨趣,但也都關乎生之為人所必須具備的各種修養和品德。換言之,“溫柔敦厚”是人的品性,“疏通知遠”是人的學識,“廣博易良”是人的和樂,“絜靜精微”是人的玄思,“恭儉莊敬”是人的禮敬,“屬辭比事”是人的正見。《莊子·天下篇》解“六藝”又曰:“《詩》以道志,《書》以道事,《禮》以道行,《樂》以道和,《易》以道陰陽,《春秋》以道名分。”馬一浮先生認為上述孔、莊兩家對“六藝”的解釋,簡明而得其宗趣。
馬一浮還說:“ 有六藝之教,斯有六藝之人。故孔子之言是以人說,莊子之言是以道。《論語 》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道即六藝之道,人即六藝之人 。”從今天的角度言之,我們作為現代人,盡管為各種聞見的知識所包圍,可是我們的精神血脈里亦不可沒有“六藝之道”。而雖為現代人,又何妨也是受過“六藝”熏陶的“六藝之人”。所謂“六藝之人”,就是人的自性和“六藝之道”融而為一。長期受“六藝”熏陶濡染,可以使“六藝之道”回歸人的性自體。因此在馬先生看來,“六藝之教”應該成為中國人的精神血脈,如果條件具備,不排除也有可能成為人類的共同精神資源,使蒙塵已久的人類,革除習氣,變化氣質,回歸本然之善。
點擊圖片可購買
馬一浮先生是迄今最重視“六藝之學”的現代學者,當然也是將中華文化的最高典范“六藝”揩定為國學的現代學者。
由此可見,百年以來我們已經有過三個關于國學的定義:一是指國學為國故學,二是國學為我國固有學術,三是國學為“六藝之學”。比較起來,我個人更傾向于第三個定義,即馬一浮提出的國學是“六藝之學”,這個定義能夠準確的反映國學的基本義涵,也更容易和現代人的精神世界相連接。這是完全可以與東西方任何一國的學術區別開來的原初學術典范,是我國獨生獨創獨有的民族文化的自性之原,同時也是中華學術的經典淵藪。既可以為道,又可以為教,又可以育人。熊十力也說過:“六經為中國文化與學術思想之根源,晚周諸子百家皆出于是,中國人作人與立國之特殊精神實在六經。”熊、馬學術思想各有取徑,但他們對“六經”的看法,屬于“異”中之“同”者。馬一浮也曾說過:“六藝之教固是中國至高特殊之文化。” 與熊的看法完全相通。
當然研習 “六藝之學”,需要有一定“小學”的根底,即要懂文字、音韻、訓詁。也就是清儒說的,讀書必先識字。所以經學和小學,應該是構成國學的兩根基本支柱。所以我一再說,如果不懂經學,不明小學,便無法與國學結緣。而決不是背幾首唐詩,念幾篇古文,看過《三國演義》,讀過《紅樓夢》,就可以沾邊國學。但一般人士接觸“六藝”,可以從《論語》和《孟子》入手,因為《語》、《孟》是“六藝”的“通行本”,不難閱讀的。至于古詩文詞,那是另外的修養,茲不具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