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其藝術形式特色與楚地的原始神話及宗教活動密切相關。
據有關歷史記載和民間傳說,自原始時代起,楚地人便信神好巫,直到屈原時代流傳下來不少的神話作品和巫術,它們雖然在本質上有所不同,神話產生于原始人對大自然的幼稚解釋和幻想,表達人類征服自然的愿望,巫術則產生于人類某些超自然的幻想,企圖依靠某種神秘的手段和儀式來驅鬼降神,以達到祁福消災的目的,但兩者同是原始幼稚思想的產物,都是把自然意識化、人格化。從現存的屈原作品看,除《九章》外,其他作品均充滿著楚地的原始神話及宗教活動色彩。具體體現為:
《九歌》:內容上吸取楚地民間地神話故事,藝術形式上運用楚地祭歌的形式
《招魂》:直接效仿楚地巫覡招魂詞形式
《離騷》:詩的構思和結構十分奇特,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具有神性、帶有神話色彩。
《天問》:問句形式與古代“卜問”形式有關。
需要強調說明的是,如果沒有古代楚地的神話和巫術,楚辭的藝術形式的某些重要特點可能就不復存在,但卻不能依此而認定屈原是神巫和宗教的信仰者。如《九歌》中雖然寫了一系列神的形象,但強調的卻是神的挫折和哀怨,而并非它們的神通廣大,《離騷》中寫自己三次上天入地叩見諸神,但它們卻表現出對正義者的冷落,《天問》雖然采取了某種卜問形式,但表現出來的卻是理性的批判精神。顯然,屈原只是將神話和宗教活動作為文學創作的素材和表現手法而已,屈原以獨創的精神吸取巫俗文學并加以改造,使它完全擺脫了宗教性,成為一種體裁宏偉并帶有強烈個性和浪漫主義精神的新體詩。
2、其產生與楚地的樂曲和民歌密切相關
春秋戰國時期,楚國的音樂和民歌被稱為“南音”或“南風”,到了楚漢之際則被稱為“楚聲”或“楚歌”。“楚歌”以其固有的特色而受人喜愛并得以流行,如《史記。項羽本紀》中有所謂“項王軍壁垓下,……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史記。留侯世家》中有這樣一句:“戚夫人泣,上曰:為我楚舞,吾為若楚歌”。
楚歌作品如《孺子歌》: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
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
《越人歌》:
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今日何夕兮,得與王子同舟。……
從以上兩首楚歌中,我們就可以對楚歌特色窺見一斑了。大家知道,古代詩樂本為一家,屈原的楚辭是否入樂,已難考究,但它的產生和體制形式受到當時楚歌的影響,則是肯定的。如“亂”是音樂的專名,《離騷》《招魂》《涉江》《哀郢》等詩的結尾均有“亂詞”部分,這與與楚地樂曲的尾聲部分一致;屈原作品中大量“兮”字的使用與當時楚歌中的“兮”字一致等。
3、受到《詩經》及戰國散文的影響。
一個偉大作家的創作以及一種新文體的形成,因素往往是復雜的,是受到多方面影響和啟發的結果,屈原的楚辭還或多或少受到了《詩經》及戰國散文的影響。如《詩經》的四字句形式對《橘頌》及《天問》的影響;戰國散文宏偉的結構、汪洋的氣勢、自由靈活的句式及口語化的虛詞對楚辭的影響等。
(二)魯迅先生對楚辭的產生與“時與地”關系的闡述(p167下)
魯迅先生指出:“(楚辭)形式文采之所以異者,由二因緣,曰時與地。……”這就是說,楚辭的形式文采之所以與其他文學作品不同,原因在于其產生的時代與地域。從產生的時代看,楚辭產生于戰國時代,戰國縱橫家鋪陳辭采的言辭和記載這些辭令的“繁辭華句”的散文,其宏闊的結構、汪洋恣肆的氣勢,自由靈活的句式及接近口語的虛詞的運用等,必然對楚辭形式文采的形成產生相當的影響。從產生的地域看,楚辭體是南方楚文化的產物,它的形式問采不可不免地受到楚地獨特文化地影響,楚地地原始神話、宗教巫術活動、楚地樂曲和民歌都對楚辭體的形式文采產生了深遠巨大的影響。
(三)“楚辭”與《詩經》的幾點區別(p165_168)
1、句式不同:
2、結構及篇幅不同
3、風格不同:
4、藝術表現手法不同:
5、語言及感情色彩不同:
總體來說,《詩經》屬于群眾性集體創作的作品,呈現出現實主義文學風格,是中原文化的載體;“楚辭”屬于個人創作的作品,呈現出浪漫主義文學風格,是南方文化的載體。
第二章 詩人屈原的時代與生平
(一) 屈原所處的時代概況
屈原生活的時代的社會情勢有兩個特點:一是各諸侯國之間的兼并戰爭空前激烈,重新統一的局面行將出現。二是變法運動在當時各主要諸侯國之間相繼進行。當時的楚國正處于這一時代的洪流之中,秦國和楚國是當時左右局勢的兩個重心,統一大業的完成,非秦即楚。因此,秦、楚之間的斗爭非常激烈。但是,楚國的舊貴族勢力把持著朝政大權,他們毫無政治遠見,只知道茍安享樂,以致楚王朝日趨衰落,在與秦國的對抗中節節敗退。
(二) 屈原的生平概況
屈原生平的大事主要有:1、早年以貴族身份擔任三閭大夫;2、受楚懷王的拔擢擔任左徒一職,力圖實現自己的美政理想;3、蒙冤被疏漢北,創作了震爍古今的長篇政治抒情詩《離騷》;4、再次遭讒言陷害,被疏于江南;5、郢都淪陷后,自沉于汨羅江;6、其流傳的作品除《離騷》外,還有《天問》、《九章》、《九歌》等。
第三章 宏偉壯麗的政治抒情詩——《離騷》
(一)《離騷》的“忠怨”之情與愛國精神(p184_190)
從結構上看,全詩大約可以分為兩大部分,即開頭到“豈余心之可懲”為前半部分,余下的為后半部分。
前半部分思想內涵:基本采用實寫手法勾勒了詩人的現實遭遇,描述詩人矢志報國、高潔自守所遇到的不公正待遇,表達詩人人格、理想與楚國黑暗現實的沖突及其內心的矛盾痛苦。大約分為五層意思:
第一層:(開頭八句)詩人通過對自己的先祖、家世、奇異的生辰與美名的描述,說明自己出身高貴,本質內美,含蓄地表達自己對楚國興亡所負有的義不容辭的責任,感情肅穆,意蘊深刻,為他一生的自尊自愛自重奠定了基調,也為全詩的體制結構奠定了框架。
第二層:(從“紛吾既有此內美兮”至“來,吾道夫先路”)寫詩人的外美,即才能、品德與理想。
知識點:獻身君國的理想;江離、秋蘭、木蘭、宿莽等花草的象征意義;兩個“恐”字的內涵(充分表達了詩人為祖國前途而憂慮的眷眷之心和建功立業的迫切之情)。
第三層:(從“昔三王之純粹兮”至“傷靈修之數訛”)列舉歷代興亡的事例并對照楚國的現實,表達決不向艱難險阻屈服,要幫助楚王成就大業的宏偉志向。
知識點:對比手法,即“三王”的英明與現實的黑暗、自己的忠君報國之心與奸黨的陷害及楚王的見疑對比。
第四層:(從“余既滋蘭之九畹兮”至“固前圣之所厚”)抒寫自己的報國心招來的重重迫害和打擊。
知識點:以花草暗喻自己的品質和理想;“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及“雖九死其猶未悔”的思想內涵。
第五層:從“悔相道之不察兮”至“豈余心之可懲”:表達自己遭受迫害的悲憤之情及堅持理想、絕不妥協的立場和決心。
知識點:“余獨好修以為常;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余心之可懲”的思想內涵。
概括:黑暗的現實與詩人愛國理想的不可能實現產生了強烈的矛盾沖突,于是詩人感到苦悶、彷徨、憤懣、孤獨和失望,不得不轉入幻境尋求出路,詩篇由此轉入了后半部分。
后半部分思想內涵:運用虛寫手法抒寫詩人遭讒被疏之后繼續求索的精神歷程,表達詩人內心的沖突及最后的抉擇。大約分為六層意思:
第一層:(從“女媭之嬋媛兮”至“沾余襟之浪浪”)先借女媭的規勸重述自己的節操品德,后寫自己對舜帝(即重華)陳述夏、商、周三代興亡的史實及自己的政治主張,并以壯烈的心情回顧了那些為正義而斗爭者的悲慘遭遇。
知識點:女媭規勸的內涵(代表世俗的妥協態度);對舜帝陳詞的內涵(進行歷史的反思以作出正確抉擇,即堅持信仰,不隨波逐流);“舉賢而授能,循繩墨而不頗”政治主張的內涵。
第二層:(從“跪敷衽以陳辭兮”至“好蔽美而嫉妒”)寫詩人在得到舜帝(重華)的肯定后,為了尋求理想而進行了第一次神游,即上扣天門,求見天帝,但以失敗告終。
知識點:求見天帝的內涵(暗喻對人間君臣志同道合的追求);神話世界的無比神奇。
第三層:(從“朝吾將濟于白水兮”至“余焉能忍與此終古”)寫詩人為了尋求理想而進行第二次神游,即“求女”,但同樣以失敗告終。
知識點:三次求女(宓妃、有娀的美女和有虞的二桃)的內涵(同樣暗喻人間君臣志同道合的追求)
第四層:(從“索瓊茅以莛篿兮”至“周流觀乎上下”)寫詩人在極度苦悶彷徨中去找靈氛和巫咸指路,靈氛及巫咸都規勸他出走故國。
知識點:靈氛及巫咸規勸的內涵(代表世俗的態度及詩人內心的矛盾沖突)。
第五層:(從“靈氛既告余以吉卜兮”至“蜷局顧而不行”)寫詩人假設聽從靈氛及巫咸的規勸而進行了第三次神游,即出走故國(也即放棄和妥協),但中途愛國感情占了上風而留了下來。
第六層:(從“亂曰”到結束)寫詩人在三次神游失敗后回到現實世界并堅持操守。
知識點:“吾將從彭咸之所居”的內涵(以死殉志)。
全詩概括:通過以上對全詩的簡析,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認識:《離騷》是詩人蘊含著滿腔愛國激情,飽含著血淚寫成的一首憂傷怨憤的長篇政治抒情詩,也可以說是一首“求索”的詩篇,即追求自己的高尚節操,追求能被君主賞識而共創為業,追求自己美政理想的實現。
(二)《離騷》的美學內涵(p190-191)
1、具有由莊嚴而偉大的思想而帶來的無比光輝的崇高美
進步的政治理想、深厚的愛國主義激情,莊嚴的歷史使命感,以及悲壯的獻身精神,構成了詩人無比崇高的美的人格和光輝耀目的美的形象。在詩中,詩人高尚的追求、潔白的人格、堅貞的操守,使圍繞在他周圍的那些貪婪、偏私、庸俗以至邪惡的人群,顯得是那么渺小而卑瑣,詩人雖然是孤獨的,甚至是寂寞的,但卻是圣潔的、高貴的、傲岸的。
2、慷慨激昂的悲壯美
屈原的一生是悲劇的一生。而最為感人的是,他始終是自己悲劇命運的自覺承擔者(即明知結局肯定是悲慘的,卻矢志不移)。洋溢在詩中的整個感情不是悲觀,甚至也不單純是悲哀,而是正義壓倒邪惡、莊嚴壓倒恐怖、美壓倒丑。詩中所表現的是詩人剛毅不屈的精神,是探索、是對黑暗的抨擊和對光明的苦苦追求。
(三)《離騷》的藝術特色(p192-198)
1、屈原在《離騷》中運用豐富而大膽的想象,描述了一個五彩繽紛的神話世界。
(1)詩人運用大量的古代神話故事而又有所改造。
(2)神話的擷取與運用,是屈騷藝術的一個顯著特征,是“楚辭”浪漫主義特色的重要體現。
2、屈原在《離騷》中詠史抒情,描述了一個意蘊深長的“往古世界。”(即眾多歷史人物紛紛出場,正面的如“三后”即禹、湯、文王的清明政治,反面的如夏代幾世君王的敗國身亡)
(1)“往古世界”成為現實世界的觀照對象:歷史的反思與現實的批判。
(2)“往古世界”給全詩注入了濃厚的人文主義精神及理性光輝。
3、屈原在《離騷》中運用了象征和比喻手法,描述了一個絢麗多彩的“香草美人”世界。
作為一首帶有自傳性質的長篇政治抒情詩,詩中寫對詩人刺激最大的便是現實的黑暗與眾人的隨波逐流,在詩人看來,出現這一現象的原因是人人不知自尊自愛,不修道德的緣故,因此,詩人在詩中一再強調自身的道德修煉與高潔的品行,潔與濁、美與丑、善與惡、是與非的對立,經過詩人創意性的構思而出現了一系列具有象征性的香花美草的意象。
香草的象征意義:象征詩人內美、修能、高潔、潔白的道德本質
愛情的比喻意義:表達對君國的忠誠和哀怨眷戀之情,以及自己的希望與失望,堅貞與被妒,苦戀與追求。
第四章 情理兼備的長篇詠史詩——《天問》
(一)《天問》的思想內容
1、《天問》的前半部分(p202)
對于自然界的發問,分四層:
第一層:關于天地開辟,宇宙本源問題的發問
第二層:關于天體和日月星辰等諸天象的發問。
第三層:關于鯀禹治水的發問。
第四層:關于大地及四方靈異的發問。
總之,詩人以提問的形式,把眾多瑰麗的神話故事和傳說組織在一起,既構成了一幅遠古人類所描繪的宇宙大自然的形成史的長篇畫卷,又有著自己的深沉思考,既有文學性,又有哲理性。。
2、《天問》的后半部分(P206)
對于人間歷史的發問,分四層:
第一層:關于夏王朝歷史的發問。
第二層:關于殷商王朝歷史的發問。
第三層:關于周王朝歷史的發問。
第四層:關于楚國現狀的發問及詩人的憂心。
(二)《天問》的獨特形式與文學價值(p211)
1、通篇問句的獨特的整體結構模式:這在詩歌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奇特之作,它與長詩《離騷》一樣,是一首充分表達詩人理想、蘊含熾熱感情的優異詩作。
2、深沉的理性思考與熱烈的感情相結合:全詩從宇宙之事問起,繼而又問人事,最后聯系楚國現實作結,表現出詩人對自然、歷史、社會深思熟慮后的質疑、見解和抒懷。同時,詩人在回顧歷史的時候,對于一些有貢獻而遭遇不幸的人物,對于那些除暴安良的明主以及輔助明主建功立業的賢臣,是充滿了同情和贊美之情的。對于自己遭遇的自閱,也充滿了無限感嘆之情。正是由于作品中飽含了詩人豐富、熾熱的感情,才使全詩既有理性的思考,給人以智慧,啟人以深思,又能搖人心魄,激發人的愛和恨,憂與愁,以及憤懣不平的諸多感情。
“楚辭”專題教學輔導(二)
第五章 屈原的短篇抒情詩—《九章》
(一)《九章》作品的思想內容及風格特點
《九章》作品寫作于詩人人生的不同階段和不同地點,各篇所體現的思想內容與風格特點不盡相同:《橘頌》是寫于詩人年輕時代的最早期作品,為詠物言志之作,思想風格比較樂觀;《惜誦》、《抽思》及《悲回風》為詩人于楚懷王時期被疏去職時所寫,雖然語意悲怨,但仍有眷戀不舍之情;《哀郢》、《涉江》為詩人于楚頃襄王時期再次遭讒被流放江南時所寫,感情特別悲憤,語言比較激越;《悲回風》、《懷沙》、《惜往日》則寫于詩人晚年,其時詩人雖然壯志未減,但已瀕臨絕望,因此內容顯得特別憂傷凄苦。通過閱讀《九章》組詩,我們可以粗略了解到屈原人生每一階段的生活經歷和思想感情。
(二)《九章》作品的藝術特色
1、采用紀實手法為主。
2、語言十分生動微妙,工于抒情。
3、篇章結構跌宕有致,語氣隨著詩人感情的起伏而變化。
(三)《橘頌》
這是中國歷史上出現最早也是最成功的一首詠物詩,是詩人早期的作品。全詩采用擬人化的手法,對橘樹斑瀾奪目的外表和堅定不移的美質作了熱情的歌頌,認為它可以作為自己的師表,實際上是詩人對高尚人格的肯定和歌頌,也是詩人對自己理想的含蓄的表達。
全詩大約可分三層意思。第一層為開頭六句,主要是通過描寫橘樹的生長環境及本性,表達自己的宗國之情及鄉土之戀。第二層從第七句到“姱而不丑兮”,通過描寫橘樹的結構、形態及顏色等,表達自己對內美外修人格的贊頌和自矜自許。第三層從“嗟爾幼志”到結束,是全詩的重點,通過謳歌橘樹的志向及高潔品質以達到托物言志的目的。本詩的重要意義,在于表達了詩人初始的、也是一生的向往,如最為人所感動的思鄉戀土的愛國精神、廓其無求的無私品德、橫而不流的人格保持、閉心自慎的好修精神,一直貫穿了詩人的一生,也幾乎滲透到他一生的所有作品中。全詩在藝術上的特色大約如下:
(1)把寫物的賦和寄托的比興巧妙結為一體
作為詠物詩,必須不即不離,貴有寄托,本詩雖然是用賦法來寫,但有寄托,固全詩又是比興。
(2)狀物細致,不僅得其形且得其神。
詩中對橘的樹、枝、葉、果、皮、肉的刻畫具體入微。
(3)風格明快、情感樂觀、語言優美、句式整齊。
(四)《哀郢》
此詩寫于頃襄王二十一年,當時秦將白起攻克楚國都城郢都,楚王倉皇將都城東遷,老百姓則四處流亡,屈原百感交集,寫下了這首詩。全詩通過描述楚國郢都淪亡,詩人及百姓逃亡的經過與情景,表達詩人對故都的系念及國破家亡的悲哀之情,批判揭露了楚國統治階級誤國的罪行。大約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層:(開頭至“孰兩東門之可蕪”)完全以追憶的筆調回顧詩人九年前被流放出郢都向東遷徙時路上的所見所聞,詩人徘徊留戀故都的痛苦和茫然以及對人民的擔憂之情躍然紙上,感人至深。其中詩人針對郢都陷落,百姓流亡的現實,悲憤地向天問罪,實際上是向當時昏庸的楚國統治者問罪。
第二層:(從“心不怡之長久兮”至“美超遠而逾邁”)揭示造成郢都淪亡的根本原因。
第三層:(亂曰部分)照應前文,寫出流亡中思念故土的迫切之情。
在藝術特色方面,這首詩緊扣“哀”字,詞悲情烈;多用呼告句與感嘆句等;用詞恰切生動。
(五)《涉江》
本詩寫于詩人晚年被流放江南之時,它記敘了詩人渡江南下的路線、途中情景及復雜心情,表達了詩人對時俗的憤慨及堅持理想、不同流合污的心志。
全詩大約分為五層:
第一層:(從開頭至“與明月兮齊光”)寫詩人被放逐的原因和絕不屈服于流俗的堅貞態度。
知識點:大膽的想象,象征的手法。
第二層:(從“哀南夷之莫吾知兮”至“雖僻遠之何傷”)寫詩人渡江南下的情景和依戀故都的悲傷心情。
知識點:
渡江路線:渡江(長江和湘江)——鄂渚(今湖北武昌)——洞庭湖地區——沅水——枉陼(今湖南常德)——辰陽(今湖南辰溪)
第三層:(從“入溆浦余儃佪兮”至“固將愁苦而終窮”)描寫被放逐地荒涼而惡劣的環境,表現詩人愿終生承受苦難的決心。
知識點:景物描寫及堅持操守的決心(“吾不能變心而從俗兮,固將愁苦而終窮“等)
第四層:(從“接輿髡(kun剃發刑)首兮”至“固將重昏而終身”)引述古代忠臣賢士的不幸遭遇,重申自己矢志不渝的態度。
知識點:“接輿髡首”“桑扈裸行”“伍子遭殃”“比干菹醢(zuhai肉醬刑)”等典故的內涵。
第五層:(從“亂曰”至結束)總結全詩,再次表明對黑暗現實的憤慨和不同流合污的意志。
在藝術手法方面,本詩的主要特點如下:
(1)借記游抒發政治激情。
(2)山水描寫的情感化。
(3)比喻、象征、典故的運用。
(4)大膽的想象與紀實結合,虛實相生。
附:參考譯文
我從小九喜歡民族的服裝,年齡雖老卻未松懈。帶著光彩斑瀾的寶劍,冠帽高聳入云。披掛著明珠又佩帶著寶玉,世界渾濁而沒人理解我,我將高高飛馳而不回頭。駕馭著青虬和白蠣,我與重華游玩于玉園。登上昆侖山咀嚼著美玉,與天地一樣不老,也將與日月爭輝。
悲哀南蠻不理解我,清晨我將渡過長江湘江。登上鄂渚回望故鄉,嘆空中還拂著秋冬余風。讓我的馬兒漫步山皋,將我的車停歇在森林。乘船兒上溯沅水,大漿一齊激起波浪。船兒卻徘徊不前,停留于回水而不前。早上從枉渚出發。傍晚停宿在辰陽,假如我的心端直,雖身處僻遠又有何妨。
來到溆浦我徘徊不定,迷惑不知該去哪兒。樹林深深而幽暗,正是猿候居住的地方。高聳的山峰擋住了太陽,山下卻是陰暗多雨。霰雪紛紛下個不停,云霏霏涌起與屋宇相接。悲哀我終身都沒有歡樂,孤獨處于山中。我不能變心去追隨世俗,本來就該愁苦一輩子。
接輿剃光了頭,桑扈裸身前行。忠心的人不一定被信用,賢能的人不一定被任用。伍子胥遭了殃,比干被剁成了肉醬。整個前世都是如此,我又何必怨恨今人。我正道直行毫不猶豫,那必然會憂患終身。
啊!鸞鳥鳳凰,一天天被疏遠了。燕雀烏鴉,卻在朝庭上筑起了窩。露申和辛夷,枯死在叢林中。腥臊一并得到重用,芳香不能靠近宮中。陰陽顛倒,是非不分,生不逢時。滿懷誠信長久佇立,竟忘記我即將遠行。
第六章 具有神話色彩和愛國內容的組詩 ——《九歌》
(一)《九歌》的概念及名稱來源
《九歌》是屈原吸取楚地民間的神話故事,并利用民間祭歌的形式寫成的一組抒情詩,其特點是意象清新、語言優美并富含愛國主義精神。
《九歌》的名稱最早來源于神話傳說,有“九天”之意。共包括十一篇作品,依次為:《東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東君》、《河伯》、《山鬼》、《國殤》、《禮魂》。
(二)《九歌》的思想內容
《九歌》作品中,《東皇太一》、《云中君》、《大司命》、《少司命》、《東君》五首寫的是天神;《河伯》、《山鬼》、《湘君》、《湘夫人》四首寫的是地神;《國殤》、《禮魂》兩首寫的則是人魂。各篇在內容上雖有所不同,但從整體而言,是一組具有楚地民間巫文化色彩的詩篇。
(三)《九歌》的藝術特色
1、把人民在現實生活中的美好愿望凝聚在浪漫主義的幻想之中,藝術境界高超。
2、善于把周圍的景物、環境氣氛和人物的思想感情融合起來寫,具有情景交融的意境。
3、語言情味悠深。
(四)《東皇太一》
“東皇太一”為諸神中神位最高的神。這首詩描寫的是一場古代祭禮的隆重場面。詩歌前四句描繪了這場祭禮的隆重性及其主祭者—巫師的繁飾盛裝。第五至第八句交代了擺在祭壇上的供物,表現出祭拜者的虔誠之意及典禮的規模之大。第九至十一句則寫出了在祭禮上奏樂唱歌的三個過程,展現了祭禮的熱烈氣氛。最后四句寫祭禮達到了高潮。全詩僅十五句,但卻以特有的藝術手法極為成功地再現了一場具有原始氣息的宗教祭典的全過程,表達了古代楚地人民虔誠的宗教感情及其企圖通過娛神活動而獲得安寧、幸福生活的愿望。
(五)《東君》
“東君”為日的別稱,亦為尊稱。這是一首對太陽神的頌歌。全詩通過描寫自然神(日神)光明、正義的形象,揭示古代人民對這一自然現象特有的信仰及膜拜心理,表達了詩人的審美意識(英雄主義精神)及愛國情懷。
這首詩的藝術特色主要有兩點:(1)人物刻畫細膩(如東君出場及下山時的神情及心理描寫)(2)景物描寫及場面描寫生動逼真
(六)《少司命》
“少司命” 是使生命由幼至長不受褋(die單衣)害的保護神,也可以說是主災祥的神。這首詩各節的意思大致如下:
第一節:以迎神靈巫的口吻描寫迎神殿堂的布置、少司命出場的情景及對少司命的溫慰。
第二節:以被愛靈巫的口吻寫她被少司命獨視的亦驚亦喜的感受。
第三節:寫被愛靈巫對少司命莊重行為的感慨。
第四、五節:以被愛靈巫的口吻寫與少司命離別后的無限向往、想象及失意之感。
第六節:對少司命的熱烈禮贊。
在藝術方面,這首詩具有心理描寫細膩,想象豐富等特色。
附:參考譯文
秋天的蘭花和麋蕪,羅列生長在堂下。綠葉啊白花,香氣馥郁向我襲來。是人都有好子女,司命神你又何必發愁。秋蘭啊青青,綠葉啊紫莖。滿堂坐滿靈巫,司命獨與我相視心通,來不說話走不辭行,乘坐回風車車上插云旗。悲傷之最是生離死別,快樂之最是初識相愛。荷花衣蕙葉帶,忽而來忽而去。晚上休息天國郊外,你在云邊等著誰?誰與你一起九河中游玩,暴風沖來水起大波浪。與你在咸池洗頭,又幫你在陽谷曬干頭發。盼望著美人卻沒來,迎風而站失意高歌。孔雀羽毛車蓋翠羽旗,直登九天手持慧星。手舉長劍擁少女,司命神最宜為民做評判。
(七)《河伯》
河伯即河水神。這首詩寫一對水神情侶相聚出游,復又執手相別的場景,是河伯、洛神神話故事的一個片斷。全詩大約分為三層:
第一層:相約同游。以河伯的口吻寫其與洛水女神同游九河的情景。這一層開篇氣勢非凡,不僅描繪了一幅浩大的場面,而且淋漓盡致地展現了這對愛侶出游中歡快愉悅的心情。
第二層:水殿幽會。寫河伯與洛水女神在水殿幽會的情景。這一層中水殿描寫神奇而美麗。
第三層:送別南浦。以河伯的口吻寫送別洛水女神的情景。這一層把戀人送別的情景寫得十分動情,令人想起“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等古詩詞名句。特別值得一提得是,源于本詩的“南浦送別”成了后世敘寫離情別緒的生動典故。
(八)《湘君》與《湘夫人》
本教材認為,《湘君》和《湘夫人》實為一首詩的前后兩章,詩中出現的主人公,僅湘水女神—湘夫人一人而已。
這是一首表達赤誠的情思、執著的追求、深長的怨望并帶有一定情節性的戀歌。全詩兩章君以湘夫人的口吻寫成,寫她對所愛之人的思念、追求以及遇合不偕的失望和愁情。全詩成功地勾勒出一個苦戀者的感情歷程,呈現給讀者一個凄楚的愛情悲劇。詩中各層意思大致如下:
1、《湘君》
第一層:(開頭八句)寫湘夫人對湘君的期待而不得。
第二層:(從“駕飛龍兮北征”至“水周兮堂下”)寫湘夫人對湘君的追尋及追尋不得的痛苦、失望及沉思。
第三層:寫湘夫人在極端失望中的決心。
2、《湘夫人》
第一層:(從開頭至“將騰駕兮偕逝”)寫湘夫人對湘君的企盼。
第二層:(從“筑室于水中”至“靈之來兮如云”)寫湘夫人在企盼湘君中產生的幻覺。
第三層:寫湘夫人在失望中的決絕。
在藝術方面,前后兩章均有以下特點:
(1)細膩的心理描寫
(2)豐富的想象,虛實相生的手法
(3)蒼涼的格調(“愛”與“怨”)
附:《湘君》參考譯文
湘神啊你不前來而猶豫,是誰將你留在了洲中?美麗無比打扮漂亮,去尋找駕起我的桂木舟。讓沅水湘江安定無波,使長江水靜靜奔流。盼望那湘神久久不來,我吹著排蕭苦苦思念誰。駕著龍舟向北進發,我的道路轉過洞庭。薜荔裝飾船艙蕙做幃帳,蓀做漿蘭草做旗幟。望涔陽直到水邊。往來大江抒發我的精誠。抒發精誠未盡,侍女心痛為我深深嘆息。涕淚橫流潺湲而下,憂傷思君纏綿悱惻。桂木漿蘭木舵,劃動江水如砍冰擊雪。如去水中摘采薜荔,如到樹梢尋找荷花。心思不同媒人白費力,情感不深隨便就斷絕關系。水流迅急,龍船翩翩。交往不忠怨恨深,自己失約卻說沒空閑。早晨我馳騁于江邊,黃昏我已留在北渚。只見到鳥兒停留屋頂,水兒環繞堂下。拋棄我的玨于江中,遺棄我的佩于澧水邊。到芳香的洲去采來杜若,準備把它送給一位美女。時間一去不會復返,暫且徘徊而等待時機。
(九)《山鬼》評析
本詩寫的是山中女神的戀愛故事。全詩通過描寫山鬼在追求愛情時的執著、自信及愛情受挫時的心理波折及苦惱,塑造了一個光彩照人的苦戀者形象,描述了一個悱惻的愛情故事。大約分為三層:
第一層:(從開頭至“路險難兮獨后來”)寫山鬼的出場情景、穿著、神韻及心理活動。
第二層:(從“表獨立兮山之上”至“君思我兮然疑作”)寫山鬼來到幽會地點而未見愛人的焦慮情景。
第三層:寫山鬼的極度哀傷與憂憤之情。
在藝術特色方面,本詩肖像描寫、心理描寫及景物描寫均十分出色。
附:參考譯文
好像有人在山角,披著薜荔帶女蘿。既斜眼流波又笑臉美好,你愛慕我美麗漂亮。乘著赤豹帶著文貍,辛夷車上插桂旗。披著石蘭以杜衡為帶,折下芳香給思念的人。我在幽深竹林中不見天,道路險阻獨獨來得晚,風姿特異獨立于山頂上,云海奔涌在腳下。幽晦昏暗白天如黑夜,東風飄來神靈又下雨。留下靈修沉浸在此忘回家,年歲老去誰還贊美我。挖野草在山間,亂石堆積葛藤纏。怨恨公子我惆悵忘歸,君主想念我又說沒空。山中之人芳香如杜若,喝著石間泉水松枝遮蔭,君主思念我又突然疑惑。雷聲轟鳴大雨傾盆,猿聲啾啾夜晚猴鳴,風颯颯吹動搖落樹葉,思念公子我白白遭憂慮。
(十)《國殤》評析
這是一首頌悼為國捐軀將士的詩。全詩以激越的感情,壯烈的戰斗場面的描寫,歌頌了死于國難的楚國將士們的英雄氣概,表達了作者的愛國主義感情。
在藝術上,本詩具有感情激昂,場面描寫悲壯等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