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年產量已經超過20萬輛的低速電動汽車產業,我們不能再簡單的當做它不存在了,無論你看還是不看,它們就在那里,無論你管還是不管,它們就跑在路上。反對者對其準入視為“天方夜譚”,可是那一千零一個天方夜譚的故事也曾經改變過一個國家女性的命運,我們也需要智者開出”天方“,照亮這個產業的黑暗。
10月9日下午,中國新能源汽車政策學術沙龍在中國政協文史館展開討論,五十多位專家、學者、行業研究者、媒體代表一直討論到夜晚,給出了他們不代表任何利益群體的純學術“天方”夜譚。
上海交通大學汽車工程研究院副院長殷承良:
關于低速電動車方面,我在山東也做了一些調研,跑了十多個城市,目前這類汽車廠已經有400多家,歸類一下大概有四類汽車廠:
第一類,數量最多的也是情況最糟糕的,比例大概占到90%—95%。這類企業最明顯的特點:老子是董事長,兒子是總經理,侄子是車間主任,產品質量不行,安全也得不到保證。這類車廠除了擾亂市場沒有其他的好處,取締這類汽車企業是理所當然的。
第二類車廠自己不一定有四大工藝生產線,主要通過買一些整車廠過剩的零部件組裝。
第三類汽車企業是質量好一些,汽車有一定的基礎,包括有整車基礎的。比如像濰坊附近有一些農用車生產商,過去有一些基礎。另外有基礎的是原來造電池、造電機的,多多少少有一點基礎。目前這類企業在產量上占主流,企業需要重點考慮生路。
第四類的企業,我在濰坊看到的一個企業,這個企業是做代工的,他說我根本不要做整車,因為這類汽車企業都沒有自己的生產線,四大工藝什么都沒有。他就是做富士康,這種想法很明確,你們沒有四大工藝我來做,整車線、噴氣線都是我來投。小電動車給我代工,這個一萬臺,那個一萬臺,最后自己的規模達到幾萬。
在未來企業里這可能是好的辦法,我有這樣的建議。自己個人資產接近200億元,你就投代工企業,就投研發中心,技術都在你這兒,向蘋果學,你干嗎自己養整車企業呢。有這樣的思路可能會真的做出一點名堂里,準入在這方面可以考慮。
山東這件事我們給地方政府建議,四百多家整車廠肯定是太多了,要往下砍,看到20家左右就可以了。還有一些省份還可以打打主意,應該支持。比如說云南,那個地方是一片藍海,看地理位置,周圍有緬甸、老撾,為什么一定要擠在一起呢,周邊有很大的市場,把思路敞開來想,不同的地方政府要有不同的政策。
中國汽車工程學會電動汽車分會理事長陳全世:
我覺得汽車不可能全部放開,在中國目前條件比較差的情況下,目前吃的飯、菜、油都無法控制,現在各地政府把我們吃的東西控制住都叫苦連天,沒人沒財力,如果在汽車上叫地方政府控制很難,因此中國不可能全部放開,因為我們監管不夠,沒有那個能力,監管能力不是一下子可以建立起來的。我也研究過美國,美國是誠信非常強的社會,如果你錯了那一輩子就完了。低速電動汽車他們能夠準入,我國還不行。
低速電動汽車做到這個程度,給我我都不要,為什么不要?因為不安全,丟人。要按照標準做,雙80標準是我一手弄起來的,那是最低標準,農用車另當別論,如果要上路那個標準是最低標準了,原來車速100公里,160是跟國際接軌的。電動車和國際接軌,中國派三個人調研,我是三個人之一,我們三個人去開會開了四年,一年三次,十二次會議,有一次是在中國開的,其他會議都是在國外開的,要正確的認識問題,要管理,但中國不可能全面放開。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王青:
我認為新能源汽車對傳統企業不說是顛覆性的,至少也是準顛覆性的,從工作原理內部主要構建都發生很大的變化。在這個過程中價值鏈也會發生變化,傳統汽車價值鏈會發生很大的變異,最主要是產業資源中的配制資源主體移動有一個過程。
新能源汽車和傳統的汽車將來競爭對手是誰你很難確定。到了目前的信息化時代,3D打印、云計算、大數據這些已經不是概念,已經慢慢在深入在推進。未來誰在造新能源汽車這一點我現在說不清楚,但是從看到的來說,IT企業肯定會進入,包括互聯網企業,包括做供應電池,電機電控都可以做。因為未來主要核心技術已經不是把這些東西攛起來了,很多的討論都是基于這個前提下。
剛才有專家提到特斯拉,我們做政策研究,問題來了也不考慮技術性,不考慮多少塊電池、并聯串聯,我們只考慮一個問題,為什么特斯拉在硅谷誕生而不是在底特律,新能源汽車發展和傳統汽車發展路徑和軌跡有很大的差異。結合這句話,我認為靠傳統汽車企業,或者說把重要的精力和支持方向放在傳統車企發展新能源汽車是不合適的,好比靠柯達發展數碼相機很難一樣。我的觀點是讓愿意做的都來做,最后由市場決定。剛才談到砍掉企業,我同意砍,但是怎么砍,砍的過程中資源又錯配了,你讓誰做不讓誰做,又回到最早的狀態了。準入的標準、手段、方式、主體都會發生一些變化,還沿著傳統汽車做。如果按照傳統汽車的標準、監管發展中國的新能源汽車,中國也在討論我們要有自己的特斯拉,你沒有自己的特斯拉,你沒有準生證生不出來,何談自己的特色。
新能源汽車如果把關健詞放在汽車上那沒有問題,首先確定它是汽車,你沿著以前的管理,就等于做邏輯游戲,就是說按照它來管,怎么管,適度放松一下,怎么放,說一下原則問題,還是按照汽車管。但是如果把關健詞,或者是重音往前挪,就是新能源汽車,如果支持新能源政策創新,包括產業發展的政策給予到汽車具體產品載體上思路就完全不一樣,完全可以結合新的制造商業模式做,因為新的商業模式和制造模式在傳統監管條件下不可能產生。就跟立法一樣,立法總是滯后于事實,只有這個東西看清楚才敢立法,東西沒看清楚就立法未來是什么情況誰都說不準。
最后,我們可以借鑒液燃氣,為什么它可以獨立進行礦藏進行招標呢?脫離了原理準入監管體系,重新建立一套針對液燃氣的。考慮低速電動車也可以納入到新的監管體系和準入體系做,區別就在于不一定非得說低速車一定要讓它上高速,而是要對它進行分類管理,什么等級的可以開,什么的不可以開。就像牛車不能上高速一樣,只要滿足安全和環保條件是可以的。
汽車行業分析師鐘師:
發改委所有的準入可以去掉,產品的安全認證要加強。前端生產資格審批沒有必要,汽車制造商本身就希望產品附加值往高走,最后劣質產品會被市場淘汰,消費者有選擇權。后端產品要加強把控,質檢、安全、環保等部門加以協調管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