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來源于生活,而中藥更是多從身邊取材。無論花草樹木、金木水火、飛禽走獸,都可能入藥,而起到治病療疾的效果。而對于中藥中的 “土”,您有了解嗎?中醫五行學說中,肝屬木,心屬火,脾屬土,肺屬金,腎屬水。用土制藥皆可引藥入于脾胃,可以加強藥物健脾祛濕的效果,如現在的土炒白術、土炒山藥等。另外,在古代文獻的記載中,還有各種各樣的“土”藥:
灶心土:灶心土,為燒雜柴草的土灶內底部中心的焦黃土塊。它味辛,性微溫。歸脾、胃經。能溫中止血,止嘔,止瀉,別名伏龍肝。灶心土主要用于脾氣虛寒,不能統血所致的吐血、衄血、便血及崩漏等,癥見血色黯淡、面色萎黃、四肢不溫、舌淡脈細者。常與炙甘草、干地黃、白術、炮附子、阿膠、黃芩等同用。
蚯蚓泥:為蚯蚓食土后的排泄物,又名六一泥、地龍糞,味甘、酸、性寒無毒。古代文獻記載,用薄荷汁調服可以治療小兒陰囊腫大。用蚯蚓泥一兩研磨,空腹米湯送下可治療小兒吐奶。用水調蚯蚓泥敷于患處可治療丹毒。蛇犬咬傷后,用蚯蚓泥研細加鹽調和敷于傷口亦有奇效。
蜣螂轉丸:為蜣螂所推之丸,多藏于地下,正圓形如人捻作,味咸苦,性大寒,又名土硝。湯淋絞汁服用,可以治療反胃、吐利、霍亂。用醋調和,可以治療頸項上癭瘤。
螺螄泥:取螺螄水浸,取沉泥曬干可用,性涼。每服一錢,同熱酒服下,可治療反胃吐食。
東壁土:東壁土為東墻之土,由于接受太陽照射,性溫,可補土勝濕,治療因濕而導致的吐瀉之證。古人用東壁土調水,可治療小兒嗜食泥土之病。
途中熱土:路途中為陽光曬熱之土,性溫。可治療夏月暍病(類似中暑昏厥),可將土撲于患者身體上,以保患者陽氣,緩散其熱。而若在此時以為患者熱甚而澆以冷水,則會直傷患者陽氣,難以救治。
黃土:為常見之黃色泥土,黃色為土之正色,不沾穢物,其性平味甘無毒。可治療腹內絞痛、泄瀉、痢疾,又解各種藥毒、野蕈毒等。
井底泥:多年沉積于井底之泥,性大寒。治療頭風熱痛,可用井底泥調和大黃、芒硝末敷于頭額部。治療胎衣不下可用井華水(清晨從井中打起的第一桶水)調和井底泥服下。小兒生熱癤可用井底泥敷于患處。
文源:張偉中醫大講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