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頭痛是一種常見的反復發作的原發性頭痛,比較頑固,因此中醫在治療方面有較大的發揮空間。
偏頭痛在中醫里屬于頭痛、頭風。中醫認為,引發偏頭痛的主要原因是臟腑失調,氣血陰陽逆亂、瘀血內阻,并受到寒、熱、風、濕的影響,引發的一種周期性發作的疾病。
偏頭痛的辨證論治
偏頭痛可辨外感與內傷兩大因素,外感頭痛多實證,起病較急,病程較短。多因風、寒、濕等外感侵襲所致。
內傷頭痛多虛證或虛實夾雜證,起病緩疼痛較輕,虛證較為常見,但因肝陽、痰濁、血瘀所致屬于實證。
外感頭痛
1.風寒頭痛
頭痛連及項背,痛勢劇烈常伴有拘謹感。惡風寒,遇風加重,苔薄白,脈浮緊。
治法:疏風散寒止痛。
方藥:川芎茶調散加減。
組成:川芎9g、白芷9g、羌活9g、 細辛9g、 防風9g、荊芥9g、 薄荷5g、甘草10g。
2.風熱頭痛
頭痛而脹,發熱或惡風,面紅耳赤,口渴喜飲,大便秘結,舌紅,苔薄黃,脈滑數。
治法:疏風清熱,和絡止痛。
方藥:芎芷石膏湯加減。
組成:川芎9g,荊芥9g,防風9g,羌活12g,白芷12g,細辛6g,薄荷6g,甘草6g。
3.風濕頭痛
頭痛如裹,肢體困重,胸悶納呆,大便溏薄,苔白膩,脈濡。
治法:祛風勝濕,通竅止痛。
方藥:羌活勝濕湯加減。
組成:羌活9g,獨活9g,川芎9g,防風9g,蔓荊子12g,藁本12g,甘草6g。
內傷頭痛
1.肝陽頭痛
頭昏脹痛,兩側為重,心煩易怒,夜寐不寧,口苦面紅目赤,或兼脅肋痛,舌紅苔黃,脈弦數。
治法:平肝潛陽,息風止痛。
方藥:天麻鉤藤飲加減。
組成:天麻12g,鉤藤15g,石決明30g,黃芩15g,山梔9g,牛膝12g,杜仲12g,桑寄生12g,夜交藤30g,茯神15g,牡蠣30g,龍骨30g。
2.痰濁頭痛
頭痛昏夢,胸脘滿悶,納呆嘔惡,舌苔白膩,脈滑或弦滑。
治法:健脾燥濕,化痰降逆。
方藥:半夏白術天麻湯加減。
組成:半夏9g,白術15g,天麻12g,陳皮9g,茯苓15g,厚樸6g,白蒺藜15g,蔓荊子12g,甘草6g,大棗3顆,生姜3片。
3.瘀血頭痛
頭痛經久不愈,痛處固定不移,痛如椎刺,或頭有外傷史,舌紫暗,或有瘀斑、瘀點,苔薄白,脈細或細澀。
治法:活血化瘀,通竅止痛。
方藥:通竅活血湯加減
組成:桃仁9g,紅花9g,川芎12g,赤芍12g,麝香3g,生姜3片,蔥白2根,菖蒲12g,郁金12g,細辛6g,白芷9g。
4.氣虛頭痛
頭痛隱隱,時發時止,遇到加重,納少減少,氣短懶言,舌淡苔薄白,脈細數。
治法:健脾益氣升清。
方藥:益氣聰明湯加減。
組成:黃芪15g,甘草15g,人參15g,升麻9g,葛根9g,蔓荊子 5g,芍藥3g,黃柏3g。
5.血虛頭痛
頭痛隱隱,時時昏暈,心悸失眠,面色少華,神疲乏力,遇勞動加重,舌質淡,苔薄白,脈細弱。
治法:滋陰養血,和絡止痛。
方藥:加味四物湯。
組成:熟地15g,當歸15g,白芍10g, 川芎8g,桃仁9g,紅花3g。
6.腎虛頭痛
頭痛且空,眩暈耳鳴,腰膝酸軟,神疲乏力,滑精帶下,舌紅少苔,脈細無力。
治法:養陰補腎,填精生髓。
方藥:大補元煎加減。
人參9g,淮山藥15g,熟地12g,杜仲12g,枸杞子12g,當歸12g,山茱萸9g,炙甘草6g。
偏頭痛的其他療法
針灸治療
取穴:1.局部刺血:局部壓痛點或太陽穴周圍淺表絡脈。2.耳廓刺血:主穴:耳尖,耳輪絡脈或耳背上三分之一有血管充盈處(有則?。?,配穴:顳(枕)、胰膽、神門、交感等穴位。
針刺放血:針具為三棱針。
局部放血:皮膚常規消毒后,左手拇指食指固定穴位周圍皮膚,右手持三棱針點刺出血,擠血同時用酒精棉球擦拭局部,點刺放出適量血液或黏液后用無菌干棉球或棉簽擦拭。
注意事項:每次刺血穴位不宜過多,且所選穴位不宜過于分散,應當集中在痛處或者周圍,注意血壓、心率變化,防止暈針或暈血的發生,針口不宜接觸水,防止被感染。
國醫大師治療月經性偏頭痛的心得
女性在月經期間也容易發作偏頭痛,在月經性偏頭痛方面國醫大師呂景山有許多心得,他在醫學實踐中運用補益肝腎、調理氣血、疏通經絡的治療原則。
運用蟲類藥物祛痰濁、瘀血、通絡止痛、息風止痙,正符合偏頭痛病程較長,反復發作,久病入絡,久病多瘀的特點。
在藥對方面,制何首烏和白蒺藜合用,制何首烏甘溫,養血益肝,固精益腎,蒺藜苦辛,性升而散,專走頭目而祛風明目,通絡止痛,首烏以守為主,蒺藜辛散溫通,以走為要,二藥合用,一守一走,善治肝腎不足,精血虧損,肝陽上擾而頭痛,蒺藜和僵蠶入藥也可治療月經性頭痛,二藥入肝腎經,對內傷頭痛有非常好的療效,二者互相為用,平肝解郁,祛風通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