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唐代時期,著名的詩人李白就曾提筆寫下“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的疑問和感嘆,所以在這個世界上其實并沒有多少人能夠一生順遂,不曾遭遇許多的苦難和挫折。每當處于逆境的時候, 也經常會有人發出這樣的感嘆:“怎樣才能讓自己的人生過得更順利一點?”
李白早在戰國時期的鬼谷子就曾認為,每位能成大事的人都擁有著極強的應變能力,不僅僅是在為人上,在處理事情上也能做到隨機應變,才能在瞬息萬變的局勢中如魚得水。與此同時可以通過一個人在身處逆境時的種種表現,可以看出這個人所具有的修養和能力。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之八九,那么在遇到突如其來的變故和在語言上遭到了他們惡意的攻擊時,如果在某件事或者某個方面上處理得不夠恰當,很容易使情況變得愈加惡劣和糟糕。所以鬼谷子就教會世人這三句話,讓世人能夠在逆境中脫身,贏得更加順利的人生。第一句話為遇橫逆之來而不怒。即面對各種各樣不順心的事也好,苦難也好,都要做到不發怒和不埋怨。人的一生中是要經歷數不勝數的磨難的,如果每遇到一件事就要為此大動肝火、暴跳如雷,甚至將這種情緒發泄到身邊的人身上,是一件極其愚蠢和不明智的事情。因為要知道,憤怒和埋怨這兩種情緒,不僅不能幫助你解決所面臨的問題,反而會將你帶入更不利的處境中去。距今兩千多年前的孔子就曾以“不遷怒,不貳過。”一句話來告誡世人:真正聰明的人在遇到挫折和磨難的時候第一反應永遠不會是抱怨和發怒,而是時刻保持鎮定自若,弄清楚所遇到的困難背后的原因,再仔細分析情況后想出相對應的解決策略。就比如說中國古代晚清時期的政治家和戰略家曾國藩就在早年有著“三大戒”,即“戒多言、戒忿怒、戒忮求”來約束自己,曾國藩想要為自己營造一個良好的心理環境來面對人生中的挫折和磨難,此外還向自己的好朋友馮樹堂學習了“靜坐之法”。第二句話叫遭變故之起而不驚。即在遭遇突如其來的變故之時,能做到不驚慌失措,這是一種高尚的氣度。因為人的一生中不可能會一帆風順,于是在遇到變故的時候,一個人對此的應變能力和行為在很大的程度上也決定了這個人以后的成就的高低。如果遇到一點變故便自亂了陣腳,一驚一乍,就會讓人對你的第一印象就是:此人不可靠。相反如果將這種情緒換作為從容應對、處變不驚,在保持情緒穩定的時候能夠仔細分析問題的原因,并且能夠完美解決,才會在別人心中留下深刻而且良好的印象。正如晚清時期的書法家翁同龢的那句話:“自古以來賢圣之人,越是遇到驚天動地的大事、險事,越能心靜如水,處變不驚。”最后一句話是當非常之謗而不辯。指代的意思也很簡單:在受到他人對你的指責亦或是謾罵的之時,第一時間不是為自己進行反駁和辯解,而是要全面的反省自己,對方的指責是否有道理。人活在世界上并不是所做的每一件事都能受到他人的認可和支持,所以要在遇到他人指責的時候虛心接受,當然如果他人對你的指責只是雞蛋里挑骨頭,那也無需將這種指責放在心上。反之如果他人的指責的確是言之有理,那么就該及時的改正并且要感謝對方。就比如歷史上明代的思想家王陽明在平定了當時諸瑤叛亂后,有人因嫉妒其學識和能力不斷的誹謗和議論他,但是王陽明卻置之不理,而是專注于自己的修身養性,認為“清者自清,濁者自濁”。一個真正有修養的人,即使面對一人甚至眾人的誹謗和指責,都不會選擇急于證明和澄清自己,而是選擇保持自己的心境,做到清者自清。總的來說就是做到“得之不喜、失之不憂、寵辱不驚、去留無意”,如果一個人能夠做到這幾點,不求一生順風順水,但是卻能夠從容地面對生活上或者事業上的種種挫折和磨難。在人的一生中,永遠沒有四時不變的風景,所以也不用去在生活瑣事上吹毛求疵、斤斤計較,更重要的一點就不要患得患失。在明代時期的陳繼儒所創作的小品文集《小窗幽記》中,有這么一副對聯是我所喜歡的,“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空云卷云舒。”其中所蘊含的道理和鬼谷子留下的這三句話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深刻地為世人結實了在一生中對于人、事、物,或者名利所應該具有的心性和態度。所以在生活中遇到了挫折和磨難的時候,一定要時刻謹記鬼谷子的這三句話,同時也要在行為上做到。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