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腸咳。心咳不已,小腸受之。小腸咳狀,咳而失氣,氣下咳俱失。治宜:芍藥甘草湯,或芍藥湯,引上加桔梗,引下加木通、小茴,或桔梗湯加人參、茯苓、橘紅、五味。
(2)、膀胱咳。腎咳不已,則膀胱受之。膀胱咳狀,咳而遺尿。治宜:茯苓甘草湯,或茯苓湯,引上加羌活,引下加橘核,或五苓散加人參。
(1)胃咳??戎灰?,則胃受之。胃咳之狀,咳而嘔。宜用:烏梅丸,引上加升麻,引下加石膏、益智、厚樸,或異功散加蜀椒、黃連、烏梅。
(2)、胃嗽。此證吐逆嘔酸水,治宜:阿膠、馬都鈴、炙甘草、半夏、杏仁,各30克,人參15克,蚌粉9克,研末,每用6克,水煎臨臥時服之。
(3)、大腸咳。肺咳不已,大腸受之,大腸咳狀,咳而遺失。治宜:補中益氣湯去升麻,加桔梗,或赤石脂禹余糧湯,或桃花湯,不應,豬苓分水散。
(1)、膽咳。肝咳不已,則膽受之。膽咳之狀,咳嘔膽汁。治宜:黃芩加半夏生姜湯,或小柴胡湯加蘆根汁。
(2)、膽嗽。此證嗽時不得臥。治宜:阿膠、馬都鈴、炙甘草、半夏、杏仁,各30克,研末,每用3克,茶清調下。
(3)、三焦咳。久咳不已,則三焦受之。三焦咳狀,咳而脹滿,不欲飲食。治宜:錢氏異功散,或木香順氣散,引上加川芎,引下加青皮,或七氣湯加黃連、枳實。
(1)、脾咳。脾咳之狀,咳則右脅下痛引肩背,甚則不可以動,動則咳劇。治宜:升麻湯,或六君子湯加枳殼、桔梗,余如半夏、蒼術、白術、陳皮、腹皮之屬,均可酌用。
(2)、脾嗽。此證嗽時不思飲食,或惡心。治宜:阿膠、馬都鈴、炙甘草、半夏、杏仁,各30克,人參15克,干姜10克,研末,每用6克,水煎臨臥時服之。
(3)肺咳。皮毛者,肺之合。皮毛先受邪氣,邪氣以從其合。其寒飲食入胃,從肺脈上至于肺,則肺寒。肺寒則外內合邪,因而客之,則為肺咳。肺咳之狀,咳而喘急有聲,甚則唾血。治宜:麻黃湯,或千金五味子湯去續斷、地黃、赤小豆,加麥門冬、細辛,余如桔梗、貝母、瓜蔞、桑皮、蘇子、花粉之屬,均可參用。
(4)、肺嗽。此證嗽時上氣喘急。宜用:阿膠、馬都鈴、炙甘草、半夏、杏仁,各30克,人參15克,桑白皮9克,研末,每用6克,水煎臨臥時服之。
(5)、膈嗽。嗽發于膈上,此證嗽出痰核如圓塊。宜用:上方去白桑皮。
(1)、心咳 。心咳之狀,咳則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狀,甚則咽腫喉痹。治宜:桔梗湯,或涼膈散去硝黃,加黃連、細辛、郁金、麥冬、遠志之屬,均可酌用。
(2)、心嗽。此證嗽時面赤汗流。治宜:阿膠、馬都鈴、炙甘草、半夏、杏仁,各30克,人參15克,干姜10克,研末,每用6克,水煎臨臥時服之。
(3)、腎咳。腎咳之狀,咳則腰背相引而痛,甚則咳涎。此證從小腹下逆上而咳,連咳數十聲,少住又作,甚或咳發必嘔,牽制兩脅,涕淚皆出,連月不愈,治宜:
A、麻黃附子細辛湯,余如獨活、天冬、山萸、故紙之屬,均可酌用。
B、腎水虛虧,不能上濟心火,火邪犯肺而咳者,宜壯水濟火,滋養化源。
C、因命門火衰,氣不化水,水飲射肺而咳者,宜宣發腎陽,化其寒水,小青龍湯、真武湯主之。
D、氣逆煩怨,牽引腰痛,俯仰不得者,治宜:都氣丸。
E、水飲與里寒相兼,腹痛下利者,治宜:真武湯。
(4)、腎嗽。此證嗽時而喘,宜用:阿膠、馬都鈴、炙甘草、半夏、杏仁各30克,人參、黃芪、白飴糖各15克,研末,每用6克,水煎臨臥時服之。
(1)、肝咳。肝咳之狀,咳則兩脅下痛。治之宜疏肝氣,如小柴胡湯,及枳殼煮散去川芎、防風,加肉桂、橘紅、蘇子,余如前胡、川芎、青皮、青黛、香附、白芥子之屬,均可酌用。
(2)、肝嗽。此證嗽時眼中淚出。治宜:阿膠、馬都鈴、炙甘草、半夏、杏仁,各30克,人參15克,烏梅15克,糯米少許,研末,每用6克,水煎臨臥時服之。
(3)、心包絡咳?;鹱C之屬于心包絡者,治宜:黃連、丹皮、赤芍、犀角、生地之屬(轉下篇)。